邢臺西部 “揭石板”讓青山“光禿禿、滿臉疤”
在利潤的驅使下,邢臺縣西部山區部分村民瞄準了山上的石板巖。這個已被當地政府叫停的傳統行業,在監管不力和自身行業慣性作用下,依舊在民間悄然生存。但伴隨世易時移,這個行業所帶來的環境破壞以及安全隱患卻日益明顯。 有山就有私挖 這是一組略顯刺眼的鏡頭。 邢臺縣冀家村鄉北口村,大山的蔥郁,時不時被裸露的山石隔斷。光禿禿的斷裂帶自上而下,在四周綠色植被的襯托下,很是扎眼。 日前,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恰逢有村民在私挖。“找到合適的石頭,在錘子的敲擊下,一點點將合適的石板揭下來。”知情村民向記者介紹作業流程。 邢臺縣將軍墓鎮大臺村,青山依舊蔥郁,只是山體破壞得有過之而無不及。緊鄰邢和線主干道的兩側,村民們搭建的簡易的攀爬工具在現場猶存。“正好趕上中午,村民都回家休息,每天都不停。”村民們私挖的山體距離一處隧道很近,附近就是邢臺市委、市政府近兩年所倡導的“還邢臺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的滾動字幕標牌。 附近村民將私挖濫采的這種行為叫做“揭石板”或“起石板”,“從石板巖上一層一層地揭,經過簡單加工,用在墻體外面作裝飾材料。”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類似行為在邢臺縣西部山區所涉的幾個鄉鎮普遍存在。據介紹,“只要有山,山上有石板巖,就有私挖濫采行為,十幾年來,從未間斷過。” 民間存在完整利益鏈 經過若干年培育,這個產業在附近村莊已經形成完整鏈條。 記者在邢臺縣冀家村鄉西莊村看到,沿路兩旁都是石材加工廠家,有的有牌子,有的沒有牌子,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村民說,“只需要準備個電鋸,然后找幾個人做簡單打磨,就能往外賣。” 據知情人介紹,臨近山體的村莊中,總有部分村民選擇“揭石板”,他們從石板巖上將石板揭起來后,一塊一塊地運到拖拉機上,“短途運輸,有專門跑路的。” 借助交通工具,村民們揭的石板被運送到石材加工點,大約是每平方米30元。 經過加工點的加工打磨,成品就會被專門上門收的廠家運走,這個價格大概在每平方米四五十元。成品一般送到南方,作裝飾材料用。 據悉,“揭石板”行業在邢臺縣西部山區存在已久。知情人士介紹,“靠山吃山,一直以來是村民們發家致富的一種門路,因為如果細算下來,每天的收入也相當可觀,所以一度也是當地政府扶持的一種產業。” 副作用日益顯現 隨著社會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這個存在已久的產業被當地政府叫停。 這個產業副作用明顯。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村民們只選有用的石板,但一整塊小山體所能得到的并不多,其余的都隨意滾落到山邊。就是這些隨意散落的石頭廢渣,將好生生的綠色植被覆蓋或破壞。“如果發生洪災,那沖下來就是泥石流。” 其次對人身的傷害。由于村民的工具簡單,村民安全意識薄弱,因起石板而發生的傷亡事件時有發生。據一位知情村民統計,十幾年來,包括邢臺縣冀家村鄉、漿水鎮、將軍墓鎮、白岸鄉、路羅鎮等在內的諸多鄉鎮,均有傷亡。“由于偷采者需要好的體力,所以大部分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人不在或重傷,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至于傷亡原因,一個是偷采造成的山體滑坡,還有就是操作上用力過猛,自己把自己甩下去,再有就是工具不安全。知情者說,“有的村民用廢棄的纜繩,繩索一斷,人就掉下去了。”在村民們看來,當地政府也多次下工夫治理,但效果不是很明顯。(記者張會武文/圖)
|
關鍵詞:揭石板,采石,石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