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濕地
濕地中的木質瞭望塔遠看有如稻草人。翟羽佳 攝
圖為遷徙在濕地成群的天鵝。曹大慶 攝 在全球八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三條途經中國。其中北方最大濱海濕地——曹妃甸濕地,是澳大利亞至西伯利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和棲息場所。近日,記者走進這片位于渤海灣的濕地,探訪動人的“人鳥情”。 走進濕地,一望無垠的蘆葦蕩碧波漣漪,星羅棋布的魚塘、蟹池映襯著休閑自在的飛鳥,高高的觀鳥塔如稻田旁的稻草人。登上木質觀鳥塔,觀看夕陽西下的濕地,大片飛鳥穿梭其中,惹得從北京來旅游的閆先生連連摁下相機快門。 “我小時鳥兒特別多,幾乎天天都有大片鳥從屋頂飛過。那時,從部隊退伍的父親還經常用獵槍打野鴨子,不過他現在不會了。”47歲王麗軍從小在蘆葦蕩長大,家里承包著百余畝蘆葦,每年有約5000元人民幣的收入。全家人擁擠地生活在兩間約60平米的簡易公房里,夏天扔在附近的生活垃圾會引來蒼蠅,冬天生爐子取暖最擔心老人煤氣中毒。 2009年春節前夕,為了更好保護濕地,王麗軍和其他500多戶居民全部從濕地搬出,把新家“安”在濱海一村一套100多平米的樓房。在這里,她用上了水沖廁所,冬天有暖氣,不必生爐子取暖,也不必為老人煤氣中毒擔憂。 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是候鳥主要棲息地。曹妃甸濕地有野生動植物資源達1200余種,其中野生植物63科164屬238種,鳥類17目52科307種,每年云集在此的鳥類有數十萬只,被國際濕地組織稱為“開發潛力巨大、不可多得的濕地保護區”。 曹妃甸區第七農場濱海一村黨支部書記孫岳民說,濕地蘆葦蕩中原有12個生產隊(村),594戶共1200多人,為了環境保護,2008年附近村民全部搬遷至現在居住的樓房,改善居住環境同時也有效保護了濕地。 現在,在附近賓館工作的王麗軍會經常去濕地看看鳥。她喜歡濕地灘涂上數萬只從澳大利亞飛過的鸻鷸集體飛翔形成壯觀“鳥浪”的場景。她說,濕地是鳥兒遷徙重要路線,人們搬家后鳥兒就有更多棲息地,“人不打擾,鳥兒自然就多了”。 在濕地參觀廳,一組拍攝“黃葦鳽”鳥整個孵化過程的圖片吸引了游客目光。擁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和民間觀鳥愛鳥組織成員雙重身份的作者曹大慶說,他們在追蹤、拍攝鳥類過程中,漸漸喜歡上它們,不再吃鳥。 據曹妃甸區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高叢平介紹,管理處每天會派人巡查、救護鳥類,2012年解救受災鳥類超過千只。 曹妃甸濕地旅游公司經理劉增銀說,這里蟲、魚、蝦、蟹、貝等資源豐富,為鳥類提供了豐富食物,是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和覓食地。近年來,當地居民愛鳥、護鳥故事屢見不鮮,人們漸漸明白人與鳥、與環境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在省城讀完大學又返鄉工作的“80后”青年孟繁杰的記憶中,他八九歲濕地鳥兒最多,到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環境污染等原因濕地鳥類急劇減少才喚醒民眾環保意識。2000年,當地政府一口氣將污染環境的造紙廠全部關停,之后濕地居民又為鳥兒搬了家。望著一群剛剛飛過的鳥,已是政府職員的孟繁杰充滿信心地說,兒時鳥兒滿頭飛的情景將會重現。 |
關鍵詞:曹妃甸濕地,搬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