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 相親、促銷扎堆 該怎樣“甜蜜蜜”?
如今的社會,出現了大家只關注西方情人節,而不了解中國七夕的迷茫。明日便是農歷七月七,越來越多的商家打出七夕“愛情招牌”。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們在“消費”七夕的同時,更應該傳承七夕文化,理解民間七夕傳說中對愛情的一份承諾和責任。 七夕節 該怎樣“甜蜜蜜”? 相親、促銷扎堆七夕節的民間文化和內涵需挖掘 相親大軍七夕節忙湊姻緣 有音樂,有花式調酒,有游戲,有類似《非誠勿擾》的征選……七夕節前的一個周末,在滹沱河的葉子廣場,將有百人的相親大軍聚集在一起,忙著尋找自己的姻緣。 已經報名的小張是位“80后”,清秀的她,身高一米六三,職業護士,家世也不錯,卻早被冠以“大齡未婚女青年”的“帽子”。“父母為我的婚事催得緊,后來發現七夕節前各處舉辦的相親活動特多,索性全家就都替我搜尋信息,挨個報名參加活動相親。”小張說,這個周末,除了參加兩個相親活動,還要見一位已約好的相親對象。 “七夕都來了,誰還好意思單身啊!”她對自己的這幾日的狀態也充滿信心,并迫切希望能借七夕節這個好日子,見到合適的對象,順利把自己嫁出去。 記者了解到,幾乎本地各大商家及網站也都趕在七夕節之前,推出了較大規模的相親、交友活動。 七夕傳說,有美好也有悲情 前幾年,七夕這個節日幾乎沒什么人過,近年怎么就愈演愈烈了呢?打開網絡,無數打著“七夕”旗號的商家都在借機吆喝。 石家莊市民孫哲說,感覺在眾多商家的熱炒下,這幾年的七夕確實更有知名度了。但是相比對西方的情人節的熱衷,還是差得有點遠。 而事實上,與各商家打造的“甜蜜七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種傳說中隊愛情的忠貞和悲情守望。心靈手巧的天上織女與忠厚誠懇的人間牛郎之間,被王母娘娘的金簪一揮,劃出一道讓他們永隔兩地的銀河。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千萬只喜鵲,為他們飛來搭成鵲橋,最后,王母娘娘也只得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夕鵲橋相會。 七夕節(又稱乞巧)起源于漢代,到宋元時相當隆重,市場上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古人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臨近七夕,乞巧市上人山人海,車馬難行。女子則在這天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美滿的婚姻。 一直在研究七夕文化的張先生表示,不能把中國的七夕節等同于“西方情人節”,這有意無意地抽掉了七夕節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使得七夕失去了魅力,這會使一些人放棄自己的節日而追捧洋節。 婚姻責任傳承需多方承擔 “七夕文化中有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是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農耕文化最集中的代表,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表達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而西方文化中,更多體現的是具有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張先生說,面對中國越來越高的離婚率,其中有多少是因為對家庭、對婚姻的不負責而出現的,他們的孩子又是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健康成長?這已經關系到眾多家庭的幸福生活,所以說,七夕文化的傳承是有責任,而且有必要的。 他還指出,傳承七夕文化的責任,僅靠商業策劃活動來推動是不夠的,甚至會為商業而偏離七夕文化的主題內涵,這就需要政府、文化部門及民間組織承擔起更多的文化傳承責任。 據了解,目前日本七夕祭的活動已深入到小孩心中,活動搞得非常成熟,他們的節日主要不是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而中國的七夕的過節氣氛卻在慢慢變淡。中國有著如此神妙的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存,七夕文化如何能在我們這里得到保護和發揚,考驗著中國文化繼承和發展的能力。 河北若干景區與七夕“有緣” 今年,七夕旅游瞄上了“愛情”牌,不少與七夕相關的景區也都打出相親、避暑等旅游牌。“這個周末,我們將舉辦七夕文化節的百人相親活動。”石家莊七女山景區的石新國說,景區所在的地靈壽的寨頭鄉就有著悠久的七夕文化,目前仍有女莊、牛莊和天河,寨頭鄉則因牛郎的神牛而得名。“每到七夕節的前幾日,村民都會過廟會、扭秧歌,在山上祭祀祈福,民間還有做乞巧美食的習慣。”石新國說,“七女文化節”還是河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相親的人也多是想慕名求福。 抱犢寨景區則傳說中牛郎織女相遇、結婚、耕織生活的地方,其也在8月11-13日推出“七夕愛情對對碰”活動。“景區選取了近千首有關七夕與愛情的對聯、詩詞、歌曲,經拆分后供有緣人尋找續對,贏獎品。”景區辦公室主任康永恒說,希望景區打造特色“七夕”,能傳播中國的古老文化。 另外,記者從蒼巖山景區獲悉,景區也將借傳統節日做避暑促銷活動,8月12-14日,到蒼巖山游覽的夫妻情侶可持燕趙都市報在蒼巖山賓館享受住宿5折的優惠,晚上還可參加篝火晚會、免費夜釣等活動。 |
關鍵詞:七夕, 相親,促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