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持續完善供水管網設施,推行全鏈條配置管理模式,推進試點項目建設——
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打造城市“第二水源”
邢臺市多年人均水資源量僅230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屬于嚴重資源型缺水地區。補充城市“第二水源”,加強再生水利用配置,有利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態環境,成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邢臺市開展規劃編制、水網建設、生態補水等工作,科學謀劃相關項目,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加快破解水資源緊缺難題。
完善水網建設 實現供需雙贏
在邢臺中水回用有限公司吳莊泵站,技術人員正在對泵房內的設施進行日常巡檢和調試。“通過優化生產管理,目前,市區內所有中水泵站已實現無人值守,河道補水閥門遠程可控。”企業生產技術科副科長聶晗說。
邢臺中水回用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日常巡檢和調試工作。企業供圖
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水網設施,采取一網互通、一水多用、分質分區供水模式,把中水用在企業生產、河道還清、園林綠化等領域,形成了“五橫三縱兩專線”供水管網結構。
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生活污水后,中水回用公司利用下設的5座再生水泵站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達到市政雜用標準的再生水被輸送到需要的地方,用于工業冷卻、園林綠化、各類工程施工以及河道還清。
“目前,我們的再生水日供給能力達18.5萬噸,建成再生水管網100余公里,已基本覆蓋襄都區、市經開區、市高新區等地。”中水回用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邢文麗說,今年,他們投資建設的3.3公里襄都路中水北延管道,擴大了管網覆蓋范圍,顯著提升了市區東北部的再生水供應保障水平。
在工業使用方面,我市依托供水專線向國泰電廠、南和建投熱電公司等工業企業供應1000萬立方米再生水,用于循環冷卻和機組降溫,為企業節約大量用水成本,實現供需雙贏。
優化處理工藝 提高利用效率
污水處理廠內,生物反應池、沉淀池、消毒池、綜合管廊等一應俱全;城市主干道與綠化帶間的再生水輸水管網內,智能監測、定時噴灌等智慧系統配套齊全;中水回用、蒸汽冷凝水回用、循環冷卻水冬季閉路循環等項目在企業和園區推廣使用……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改造,提升污水處理水平,降低生產能耗和運行成本,提升智能化運營管理水平,推進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逐漸形成再生水規劃、配置、產輸、利用、激勵全鏈條配置管理模式,使全域再生水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南和區人民公園。陳星攝
在南和區人民公園,多樣化的節水宣傳標語及節水知識科普標牌隨處可見。中心湖面上,白鷺、野鴨等水鳥成群結隊,讓公園充滿生機。
在公園建設過程中,南和區推行循環節水利用及透水鋪裝建設,讓再生水管道直通公園,用于中心湖補水和綠植景觀灌溉。“這樣不僅能滿足公園生態補水需要,還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對促進全區水資源節約保護、推動水資源循環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南和區水務局副局長王瑞利說。
作為全國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近年來,南和區著力加強源頭治理、循環利用和項目建設,集中力量開展中水回用相關工作,使全區水資源承載能力明顯增強。截至9月底,南和區共建成3座污水處理廠、15個水鶴,累計利用再生水420萬噸,利用率達60%。
推進工程治理 建設美麗邢臺
時下,位于寧晉縣東汪鎮的汪洋溝城南段生態凈化項目施工現場熱火朝天。該項目是今年我市謀劃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建設項目之一,計劃分別在鋪頭村、東曹莊村利用已有自然水塘建設2處水平潛流濕地,凈化汪洋溝水質,同時,在汪洋溝重點河段實施水生植物恢復工程。
“河道周圍濕地面積越來越大,空氣質量越來越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鋪頭村村民尚東輝說。
目前,我市謀劃的8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預計到2025年底,我市再生水占總用水量比例將達到8%,試點工程所在縣(市、區)再生水利用率將達到45%,受納水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河道生態補水量穩步提升,基本實現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全面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發展。
按照“生態優先、節水補水、應用盡用”原則,我市大力實施水生態治理工程,提升下游流域水質,力求達到水源涵養、生態保育、凈化空氣的綜合效果,在河道周圍營造出“藍天白云、飛鳥翔空、魚游淺底”的生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