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航拍的雄安新區劇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 記者耿輝攝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變電站變身“城市主題公園”、綠色碳交易實現跨國變現、首個“光伏+臨建”試點項目運行良好……盛夏時節,漫步雄安新區街頭,不時能感受到涌動的綠色活力。
“碳”路美好,逐綠而行。近年來,雄安新區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全速啟航。
變電站既有內涵又有顏值
說起變電站,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高高的圍墻、冰冷的電氣設備。在雄安新區,變電站不再是鋼筋水泥組成的冷冰冰“大塊頭”,在為保民生、保建設提供電力的同時,實現了同城市景觀相融合,綠色又低碳。
7月25日,記者來到雄安新區容東片區明朗北街與民俗公園路交叉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花草掩映、廊亭相連的小游園。就在這座游園的下面,藏著一座變電站——劇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
“這是一個覆土空間綜合利用的變電站,上下一共有3層。在地下的碳管理服務中心內,河北首個‘雙碳’監測平臺可通過電力大數據折算碳排放量,實時監測河北碳排放、碳減排、碳匯等情況,為全省能源轉型、綠色發展提供精準量化數據支撐。”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市場拓展中心主任劉敬文說。在地上,涼亭間的走廊內設有壓電步道,能夠將行走的動能轉化成電能,電能供給步道上安裝的顯示屏,可以清晰顯示出步道的發電量和減碳量,讓人直觀感受到綠色低碳生活帶來的切實效益。
在雄安站東南側,有一座外觀設計從古代山水畫中汲取靈感的建筑,這座建筑由5面錯落有致的山形景墻構成。這就是被稱為“山水城市”的昝西220千伏變電站。
“這是昝西220千伏變電站,沒有傳統變電站外露的主變壓器、鋼鐵架構、母線等設備,纖維水泥外墻極富層次感和雕塑感,成了熱門打卡地。”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電網建設中心主任金曉明介紹。
由固體廢料和混凝土配比支撐的新型纖維混凝土材料作為建筑材料,共利用建筑廢料180噸,折合減碳約93.6噸;屋頂景觀公園與海綿變電站有機結合,一系列措施對雨水回收、凈化、儲存再利用,實現全站用水自供給的同時,每年還可節約用水240立方米;創新開展設備房間通風設計……不僅顏值高,昝西220千伏變電站還處處體現著綠色低碳的理念。
2023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昝西220千伏變電站入選,這是國內首個獲得三星級綠色工業建筑標識的變電站工程。
從冰冷的工業建筑向融入式美學建筑轉型并非個例,在雄安新區,每座變電站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山水城市”“桃園夢境”“廊橋翠谷”……它們以一座座主題公園的形式點綴于城市之中,市民小憩于此,看到的是花草搖曳,聽到的是風聲鳥鳴,感受的是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7月5日無人機航拍的雄安新區劇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記者耿輝攝
“自己會發電”的火車站
這是一座“自己會發電”的火車站,站頂鋪設的4.2萬平方米的多晶硅光伏板能夠在高鐵運營過程中,為高鐵站提供20%的綠色電力。
雄安站是雄安新區開工建設的第一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具有標志性意義。
“雄安站站房屋頂上的光伏設備不僅僅是單純的發電工具,它還與整體建筑融為一體,共同展現雄安站的建筑設計之美。”國網雄安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綜合能效事業部項目經理羅曉東說。
“雄安站站房屋頂上1.77萬塊多晶硅光伏組件,每年可為雄安高鐵站提供58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噸,相當于植樹12公頃。”羅曉東介紹,2020年12月25日,雄安站站房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我們將2023年1月至6月上網電量申報了分布式光伏項目綠色電力證書,共獲得了2021張綠證。”
雄安站站房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部分電量用于火車站日常運營,余電并網。光伏發電是綠色能源,能不能將減排的二氧化碳“變現”?
實現碳交易首先得將光伏發電形成的環境權益量化。2021年10月,國網雄安綜合能源公司聯合國內有經驗的團隊,共同編制分布式光伏項目降碳產品方法學。經專家多輪論證,修改十余個版本后,2022年7月,《雄安新區分布式光伏項目降碳產品方法學》由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填補了河北省分布式光伏項目降碳產品方法學的空白。
按照方法學測算,雄安站站房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年節約標準煤1800噸,減排二氧化碳4500噸。以2021年為例,扣除已開展的國際綠證、國內綠電交易外,當年剩余電量產生的碳減排量2820.97噸,全部在2022年8月河北省舉行的降碳產品價值實現簽約儀式上交易,實現生態價值轉化16.6萬余元。
光伏發電的環境權益變現,創新了光伏發電商業模式。
7月20日,無人機航拍的中國石化河北雄安悅容新能源綜合供應站。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供圖
繼續深耕碳市場
在雄安新區悅容公園一隅,有一座融合了古樸風格與現代美學的建筑——中國石化河北雄安悅容新能源綜合供應站。遠遠望去,古香古色的建筑與公園融為一體。
“這棟建筑的外觀是傳統建筑風格,屋頂采用了國內先進的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模式,能發電。”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綜合供應站的屋頂覆蓋著468塊仿古瓦片式光伏板,年發電量45323千瓦,可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預計年節約標準煤13.94噸,減排二氧化碳5.19噸。
有陽光就能有收益,在雄安,光伏應用場景不斷增加。
走進雄忻高鐵雄安地下段7標項目部,一排排房屋頂部鋪滿光伏板。這個“光伏+臨建”低碳運行管理試點項目,既減碳,又省錢。
“我們項目部采用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這是雄安新區首個‘光伏+臨建’低碳運行管理試點項目。”7月22日,中鐵建設集團項目部經理王強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在項目部產業工人社區及管理人員生活區臨建屋頂上,鋪設了714塊光伏板,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總裝機容量399千瓦。該系統自6月投入應用以來,已實現單月電費節省26%。”
圍繞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深耕碳市場,雄安新區一直在“碳”索。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3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河北雄安新區能碳一體化智慧平臺”成功入選。該案例通過建筑綠色化、交通電氣化、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碳資產交易等一體化“減碳”舉措,探索城市能源綠色轉型的有效途徑。
據悉,“河北雄安新區能碳一體化智慧平臺”主要利用雄安新區智能能源管理平臺和雄安新區用戶側碳排放監測服務系統,通過能源流與碳流的數據匯聚和對應映射,實現城市級的電、氣、熱、水、油的數據運行監測分析,可實時精準反映用戶碳排放情況,夯實新區節能降碳數據基礎,服務支撐綠色發展城市典范建設。
以該平臺為基礎,雄安新區開展了“建筑+能源”“交通+能源”等示范項目建設,建成容東“三化”(近零碳的清潔化、有智慧的電氣化、可感知的數字化)樓宇零碳示范、商務服務中心園區級示范,更好引領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雄安新區將持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綠色力量。(記者 劉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