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評論員 蘆靜
回眸十年協同路,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率先突破重點領域之一,三地生態環保協同成績如何?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京津冀三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數均大幅削減、優良天數大幅增加。在水環境方面,三地水環境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協同發展10年來,京津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個,逐漸形成“綠林滿溢、濕地環抱、碧海相擁”的良好生態格局。
空中俯瞰,塞罕壩就像一塊萬頃綠毯。資料圖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份亮眼成績單,見證了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顯著成效,也折射出三地推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的努力與堅定。
十年來,三地先后簽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框架協議”,健全完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流域聯保聯治、信息共享、執法聯動、突發水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環評會商、信訪舉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10余項協同工作機制。2023年,三地又聯合成立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制定實施兩批次共44項走深走實措施清單,三地生態環境、水務、園林綠化等九部門攜手聯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環保”系統治理。
十年來,我們也目睹了三地生態環保協同發展的非凡歷程:針對燃煤、機動車、工業和揚塵等突出問題,北京市聚焦PM2.5污染,持續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移動源、固定源“兩手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實現了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天津市瞄準污染“病根”,不斷優化調整產業、能源、運輸等布局結構,著力破解“鋼鐵圍城”,2017年以來分類整治2萬多家“散亂污”企業;河北壓減過剩產能,提高標準實施工業污染治理,推進保定、廊坊、張家口等地的鋼鐵產能退出,強力推進設區市空氣質量“退后十”……
河鋼集團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外景。
抬頭見藍、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生態環境越變越美,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京津冀“旅游圈”人頭攢動,大家對徒步、跑步、登山、騎行等運動的熱情日益高漲,綠色出行、垃圾分類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青山秀水如同一扇敞開的大門,引發了百姓對更加優美生態環境的無限期待。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沒有旁觀者,也沒有局外人。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供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為引領,采取有力舉措,努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推動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站在新的起點上,積極推動建設京津冀清潔能源、綠色產業及清潔運輸示范區,推進涉鋼產業集群提升改造,建設通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零排放重卡貨運通道,著力破解結構性、根源性問題;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深入推進重點河流上下游水資源合理分配,強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總氮治理管控,推進生態建設修復工程,實施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持續創建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發揮京津冀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作用,促進綠色環保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數字技術與綠色環保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推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