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木蘭,女,1941年8月出生,秦皇島市橡膠廠退休職工。自2007年起,她每天撿拾水瓶子和紙箱等廢品,換了錢資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16年來,她至少撿拾了20萬個瓶子,加上其他廢品換來的錢和自己的退休金,她資助貧困大學生、生病的鄰居、遇到困難的家庭共計200余人。先后獲得“河北省優秀志愿者”“秦皇島市道德模范”“秦皇島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其事跡被人民日報客戶端等多家媒體報道。
范木蘭這個名字,也許知道的人不多,可提起“希阿芝”,已經成了一個捐獻愛心的代名詞。
第一次以“希阿芝”的名義捐款是在2007年。那一年,范木蘭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父親癱瘓在床,母親離世,一個年齡僅有七八歲的女孩就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既要照顧患病的父親,又要養育僅幾個月大的弟弟。范木蘭看完,淚流不止,決定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這個苦難的家庭。她從工資里拿出200元,通過媒體寄出去。當時,她每個月的退休金也就幾百元。
慢慢地,她捐款越來越多。退休金不夠用了,她就決定撿拾廢品換錢,幫助別人。從那以后,每天天剛亮,她就拿著長夾子和環保袋出門,在自家附近的街道和小區走上一圈兒,撿拾別人扔掉的礦泉水瓶。
一開始,她還有點不好意思。第一個瓶子就是紅著臉撿起來的。碰上熟人,生怕人家問起,范木蘭恨不得找個地方藏起來。后來,她漸漸就不介意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心里也坦然了。“為了幫助別人嘛,這么做不丟人!”范木蘭說。
攢到一定數量,范木蘭就把瓶子賣掉,然后把攢下的這些錢通過媒體、公益組織或慈善機構捐給需要幫助的人。撿瓶子久了,周圍的居民都認識她了。得知她撿廢品是為了資助別人,街坊鄰居都主動幫她撿瓶子、攢紙箱。有個小區幾名保安長年累月幫她攢瓶子,每天都會給她攢好幾個。還有一位在市政府工作的愛心人士,看到她貓著腰撿瓶子,就把車里積攢的水瓶全給了她,又塞給她100塊錢,讓她捐給需要的人。
然而大部分人不知道,范木蘭因腦瘤做過兩次手術,身體并不好,一度覺得自己是個廢人,沒什么用,自從干上了“獻愛心”這件事,她又重新拾回了生活的勇氣。2014年,兒子患癌去世,給她和老伴沉重打擊。范木蘭整天待在屋里,懶得出門,撿瓶子的事也擱置了。有一天,跟她熟識、以前常給她攢瓶子的達潤上邦的十幾名保安自發的主動一起推著三輪車,拉著整整一車的瓶子送過來。范木蘭感動得直掉淚,又重新開始了撿瓶子的“事業”。
最近的一筆捐款是2022年12月29日,范木蘭從社區了解到一位身患殘疾的單身母親帶著孩子,生活非常困難,她便立刻通過社區捐款500元。范木蘭說:“幫助別人,是我最開心的事情。只要我活著,這件事就不會停止。”
隨著年齡增長,范木蘭身體變得越來越差。搬不動廢品了,老伴就承擔起了搬廢品、賣廢品的活兒。下樓梯不利索了,她就一步一步地挪下去。為了撿到更多的瓶子,她每天早晨4點鐘就來到樓下。除了下雪,她風雨無阻,每天到各個小區里轉。家樓下的儲物間是她的專屬“工作室”,堆的全是瓶子等廢品……她還有個記賬本,密密麻麻記滿了她資助別人和捐款的事項,整整12頁……
在老人的影響下,家人從一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現在都積極地投入到愛心捐助的行列中,孫子和外孫女也經常將自己的零花錢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
人們問她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你堅持十幾年捐款助人?老人說,“捐完款,我特別高興,感覺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還有用。捐一次款,就是積攢了一次快樂,幫助他人奉獻愛心我將永遠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