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滅活疫苗,為水禽筑起免疫屏障
——京津冀協同創新河北故事⑤
9月12日一早,青山碧水環繞的養殖場里,6600只小鴨子成群結隊開始“集合”,這群剛出生5天的小家伙們,馬上要打疫苗了。
這里是廣西來賓市加美實業有限公司的櫻桃谷鴨養殖基地,養殖部主任馬文龍說:“今天要接種的坦布舒疫苗是預防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產自河北保定,打了坦布舒,能保護小鴨子們健康成長。”
這支坦布舒疫苗的故事,要從13年前暴發的一場傳染病說起。
2010年4月,我國福建、浙江等養鴨地區突發一種新型急性傳染病,并快速向山東、河北、北京等地蔓延。染病的蛋鴨厭食,產蛋量驟降,產蛋率甚至從90%降至10%,雛鴨發熱,生長遲緩。
2011年,這種病毒被命名為“鴨坦布蘇病毒”。
“新病毒來勢洶洶,種蛋荒、雛鴨荒給我國水禽產業造成巨大損失,預防控制傳染病,研發疫苗迫在眉睫。”我國禽病專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動物疫病研究室主任劉月煥迅速組建科研團隊,從白洋淀地區的病鴨中成功分離出病毒毒株,初步建立起感染模型。
此時,在動物疫苗領域深耕多年的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也在密切關注著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發展。
“我們對病毒了解比較深,瑞普有完善的動物檢驗、疫苗制備條件,這是疫苗研發急需的。”2011年,劉月煥找到瑞普公司,雙方一拍即合。
一場從“0”到“1”的疫苗研制戰開始了。
“與活疫苗相比,滅活疫苗相對安全,把死掉的病原體注入動物體內,讓免疫細胞‘記住’病原體特征,同時產生抗體,就能有效保護動物免受傳染病侵害。”考慮到動物機體承受力,劉月煥決定選用更為溫和的滅活疫苗。
制備滅活疫苗,首先要繁殖大量病毒。
一批批鴨胚運進瑞普公司實驗室,研發部經理何平有帶領團隊把病毒接種到一個個鴨胚里進行繁殖。
“接種劑量控制在多少?什么日齡接種最好?什么時間收獲最佳?每一個‘問號’,都需要研發人員千方百計去破解。”何平有團隊將不同劑量的病毒接入10 —12日齡鴨胚,分別在24、48、72、96小時進行收獲,反復檢測比對。
為拿到第一手數據,何平有不分晝夜盯在實驗室,兩個多月沒回家。
10多批次試驗,近萬組數據……終于,何平有團隊找到了答案:接種11日齡鴨胚、劑量0.2ml/胚、約70小時收獲,病毒增殖量最高、活性最好。
“一家養殖場有幾萬只、幾十萬只鴨子,疫苗要是達不到免疫效果,一旦鴨子發病就會造成很大損失,而且禽用疫苗不比人用的,價格一定要低,要讓農戶用得起。”研制疫苗過程中,何平有總想著六個字:高品質、低成本。
他們在病毒液中添加純化試劑、沉淀劑,研究出低成本、高效率純化工藝;發現37℃滅活溫度下,病毒含量下降,而在4℃—22℃條件下相對穩定,由此建起一套低溫滅活工藝……
然而,作為水禽界新發病毒,鴨坦布蘇病毒遠比想象中“難對付”。
實驗室測試效果達標后,研發人員把疫苗拿到北京、廣西、山東等地進行臨床試驗,新問題又來了。
“存放半年的疫苗產生了沉淀物,不同日齡、體型、品種的鴨子,免疫效果有好有壞,穩定性不佳。”何平有說,兩方團隊馬上“對癥下藥”,反復篩選佐劑配方。
一次次試驗,一次次調整……
最終,研發團隊確定了抗原與佐劑1∶3的乳化比例,經過臨床驗證,疫苗在2℃—8℃的溫度下可以保存2年,不同類型的鴨子接種疫苗后,效果穩定。
一場科研馬拉松,何平有和劉月煥帶領團隊率先“撞線”。全球首個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在河北誕生。
2016年5月,原農業部批準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HB株)為國家一類新獸藥。2020年9月,鴨坦布蘇病毒血凝抑制試驗檢測試劑獲批上市。
9月13日中午,瑞普公司庫房外,一輛冷鏈物流車正等著裝貨。
記者看到,配貨員熟練地分裝、放冰袋、蓋泡沫板、貼密封條,打包好的192瓶坦布舒疫苗即將發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項目成果除在瑞普轉化外,還轉讓授權揚州優邦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生產,有效提高了我國蛋鴨、肉鴨、肉鵝等水禽產業對鴨坦布蘇病毒病的防控能力。”公司總經理吳雅清告訴記者,近6年來,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批簽發288批(約10億毫升),在全國31個省(區、市)推廣應用,累計銷售額約1.1億元。
手握8項國家發明專利,瑞普仍在創新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9月13日下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林健從北京趕到瑞普公司,繼續進行疫苗免疫持續期效力評估,“針對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疫苗制備工藝還在更新,我們正試驗用無血清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繁殖病毒。”
“懸浮技術是3D立體培養,獲得的病毒數量是鴨胚培養的100倍以上,并且生產工藝穩定、智能化水平高,是疫苗生產工藝質的飛躍。”實驗室里,何平有忙個不停,“目前,瑞普在研的新疫苗有5個,下一個新獸藥或許很快就會出爐了!”(河北日報記者 劉榮榮 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