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網絡主題調研采訪團來到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麥種植區,探尋鹽堿地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滄州地處渤海之濱,土壤鹽堿化程度高。早期,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旱堿麥種植品種是“小紅芒”,畝產僅有50公斤。為培育適宜鹽堿地種植的小麥新品種,黃驊市與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中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旱堿麥的育種工作,持續推動品種的改良與更新,研究培育了“小偃60”“捷麥19”和“滄麥6002”等旱堿麥品種。
同時,為了持續擴大旱堿麥種植面積、不斷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黃驊市加大對農戶的農技推廣和指導力度,采取秸稈還田、科學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在種植方式上,通過推廣利于土壤保水、保證小麥出苗的微溝播種技術,使旱堿地麥田種植平均密度增加了一倍。
據了解,為充分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滄州市堅持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對旱堿麥種植土地改造、新品種應用選擇、播種管理、生物有機肥施用等全過程生產技術標準深入研究,實行了統一標準、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確保了旱堿麥品質。目前,滄州市已培育規模化種植經營主體40余家,全市旱堿麥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0.2萬畝,2022年總產量達22.4萬噸。(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