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黃驊港,天高海闊,波濤涌動,汽笛回蕩。8月20日上午,“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網絡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走訪團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來到滄州市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看河北如何向海發展,向海圖強——
巧做“水文章”煤港變“美”港
年輕的黃驊港,作為河北東出西聯的出海口和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寄予厚望。
來到黃驊港,記者觀察到,蔚藍的天空下,碼頭干凈、整潔,作業現場也清潔有序。一艘艘滿載貨物的巨輪在海上穿梭往來,煤炭、雜貨、集裝箱裝卸繁忙。
誰能想到,這里曾是典型的“苦海沿邊”,爛泥海灘,荒涼偏僻,交通閉塞。就是在這樣一片鹽堿灘上,奇跡般地“長”出了如今的“新港城”。
粉塵治理曾經是一直困擾煤炭港口的難題。治理塵就得靠水,但水怎么加是個“巧活”。水加少了,起不到抑塵效果;水加多了,煤質可能受到影響。作為煤炭大港,揚塵污染是困擾港口發展的難題。如何化解這一難題?黃驊港有自己的辦法:依托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抑塵系統。
翻車機房內排放著一列列運煤火車,每4節車廂為一循環,隨著翻車機的旋轉翻轉至160度左右,320噸煤炭瞬間被卸入底層漏斗,這里看不到煤塵升騰。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僅約20秒,一列車翻卸完成。
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共享服務中心接待管理科科長翟廣鋒介紹說:“黃驊港地處鹽堿灘,淡水資源極其寶貴。為解決污水處理、供需水不平衡、降雨內澇、生態環境治理等問題,黃驊港建立了港區生態循環水系統,向大海、天空和科技要淡水。把原有的建筑垃圾場、空閑荒地,改造成了‘兩湖三濕地’,用于過濾存儲壓艙水、凈化的煤污水、承接‘天上的水’。每到雨季,港口匯集地表徑流,通過泵站輸入濕地,每年可承接利用雨水40余萬立方米。生態水循環系統的建立,不僅實現了含煤污水的零排放和零污染,每年還可減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余萬元。”
黃驊港智能除塵裝置等產生的煤污水,被引入3個污水處理站,每年可處理205萬余立方米。處理后不僅可得清水,還可將沉淀下來的煤泥加工成煤餅出售,每年創收900多萬元。
港口制作了專門的管道,對部分貨輪出水口進行改造,與貨輪出水口連接,提取“壓艙水”,通過提取“壓艙水”每年可回收淡水110萬立方米至150萬立方米。
向海發展 向海圖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推進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優化港口功能布局,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黃驊港為破解“一煤獨大”格局,主動完善碼頭建設,積極拓展貨種貨源渠道,新開內外貿及集裝箱航線,逐漸由單一煤炭港轉型為綜合港口。據統計,2022年非煤貨物吞吐量10230.12萬噸,同比增長17.83%,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近年來,黃驊港以基礎設施補短板夯實發展基礎,完善港口碼頭結構布局,重點推進投資507億元的集裝箱、LNG、油品、汽車滾裝等22個專業碼頭和系列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加快推進航道升級改造,全面提升了港口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
據了解,黃驊港連續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國港口首位,有效發揮了能源保供“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為努力在沿海經濟發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接下來,滄州市進一步明確方向、發揮優勢、深挖潛能,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全面對標“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和“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能源樞紐港”定位,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共建“一帶一路”等需求全力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王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