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燕趙大地麥浪滾滾,一臺臺收割機在金色的田野里往返穿梭,豐收在望。
夏糧是河北糧食生產的第一季,約占全省全年糧食總產量的40%,尤其河北作為全國小麥主產省之一,奪取夏糧豐收,對于穩定全年糧食產量、保障全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6月9日,渤海新區黃驊市仙莊片區旱堿麥開鐮。殷實 攝
不尋常的耕耘,不一般的收獲。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來到滄州市黃驊市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強調要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旱堿地,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鹽堿地,由于土壤含鹽量太高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因而被稱為“地球之癬”。如何破解?以黃驊市為例,幾十年來,憑借著科研人員和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通過不斷選育良種、改善土壤、優化技術,旱堿地種出了一片好“豐”景,種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也種出了河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豐收密碼。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相比于一般農田而言,高標準農田具有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等優勢和特點。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230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近六成,2023至2030年,全省還計劃改造提升1311萬畝高標準農田。喜看“小田”變“大田”,讓穩產更有保障,也讓更加豐盈的燕趙糧倉在“高配版”的良田里深耕生長。
農業技術人員走進望都縣趙莊鎮南張莊村“馬蘭1號”小麥示范田進行機收前測產。楊峰 攝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河北既是用種大省,也是產種大省,更是種業創新的大省。6月13日,辛集馬蘭農場30畝“馬蘭1號”高產攻關田測產結果為822.75公斤/畝,這也是河北省小麥畝產連續兩年突破800公斤。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快種業振興步伐,強化新品種選育和技術攻關,先后培育出“馬蘭1號”“衡麥30”等多個節水高產小麥品種,冀豆12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高蛋白大豆品種,“張雜谷”創出世界谷子單產最高紀錄,并被推廣至全國14個省區市……相信未來河北還會有更多的種子交出“高分答卷”,孕育燕趙糧倉新希望。
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從自動化噴灌到無人機植保,從“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到“產、供、銷”全面數字化,河北豐收的畫卷背后,還離不開農業科技的“硬核”支撐。今年“三夏”期間,全省將組織10.9萬臺小麥聯合收割機、20萬臺玉米播種機以及拖拉機、運輸機等200萬臺農業機械投入作業,機耕、機播、機收在無人化智慧系統的加持下,更是如虎添翼,實現省時省力又省心。
科技“高大上”,還需“服務”跟得上。把論文寫在廣袤的大地上,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郭素萍夫婦,數十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區,用科技為荒山帶來蒼翠,用產業為鄉親拔除“窮根”;在邯鄲曲周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們走出校園、走進田野,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如今,一批批科技特派員、一個個科技小院正在燕趙大地如種子般播撒豐收的希望,越來越多的農民自此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什么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孕育更加豐盈的燕趙糧倉,讓“中國碗”盛上更多“河北糧”,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