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轉移到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的某家具企業,機器手正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在萊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劉學(左)和妻子于麗新展示他們寫下的心愿。劉學曾在北京工作多年。2019年,他和妻子一起被派到天津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參與分公司的設立。現在他們一家人已經在天津落戶。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通燕高速京冀交界處,飛舞的鳥兒與藍天碧水、城市建筑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諧畫卷。本報記者 賀勇 攝
3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塔吊林立、焊花飛舞,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施工正酣。
4月1日,河北白洋淀景區碧波蕩漾、蒲草搖曳,斑嘴鴨等珍稀鳥禽不時在水中追逐嬉戲,再現“荷塘葦海、候鳥天堂”的生態圖景。
4月2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前來就診的河北邢臺患者王利群持外地醫保卡實現了即時結算,“一卡通行”看好病。前不久,京津冀全面取消異地就醫備案,三地就醫可直接享受醫保報銷待遇。
協同發展9年來,京津冀三地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四大領域率先突破,一張精彩答卷展現世人面前。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1.8倍,區域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
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京津冀協同發展始終保持良好狀態,不斷謀劃發展新篇章。
產業承接對接“快起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提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9年來,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京津冀三地推動產業承接對接工作跑出“加速度”。
堅持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有機結合,北京加快“瘦身健體”。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疏解提質一般制造業2093家,科技、商務、文化等高精尖產業的新設經營主體持續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2年的65.6%。
一核疏解,兩翼齊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是產業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看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九年成效》系列報告顯示,2022年,圍繞行政辦公、商務服務等主導功能,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大力發展與之相匹配的重點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61.7%,較2013年提升11.9個百分點。
再看雄安新區——央企總部項目開工建設,產業集群組團落戶,“未來之城”展現出勃勃生機。
在雄安新區中國中化總部施工現場,直徑近百米的基坑內,幾十根鋼結構柱已經豎起,三臺塔吊高高矗立,一派熱火朝天景象。“為讓項目加速落地,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目前工地24小時都在施工。”中建二局三公司項目經理劉鳳龍介紹,他們正讓建筑主體建設和初步裝修同步進行,盡可能縮短工期,為企業入駐打好基礎。
“春節過后,幾乎每天都有考察團來到雄安,一些機構、企業也表達了在這里發展的意向。”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張飛說,“政策高地”優勢和企業自身發展需求,讓雄安新區受到不少企業青睞。據介紹,目前已有140多家央企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2023年,雄安新區將爭取30家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在雄安落戶。
與此同時,津冀兩地積極做好產業有序承接,活力迸發。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資1989.4億元,河北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95個,2014年以來累計轉入4.39萬個,其中近八成為北京轉入。
協同發展不僅僅是空間轉移,更要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更新換代。京津冀三地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汽車等優勢產業,聯手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
“我們的生產基地設在了河北廊坊,公司大部分研發專家在北京,產品出口則依靠天津港。”久智光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慶國說,依托京津冀產業鏈協同,企業成了直接受益者。
放眼京津冀,類似的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故事接連上演。截至目前,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已簽約北京項目465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累計超過40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100億元。
“京津冀區域始終堅持創新引領,以更高標準提升發展質量,持續加大創新投入,高端產業引領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展現活力,創新主體發展壯大。”北京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949.1億元,是2013年的2.1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表示,未來數字經濟等領域可能成為京津冀產業協同的新增長點,三地政府可通過繼續合作提供低成本協同優勢,創造更為良好的營商環境。
一體化交通網絡“密起來”
協同發展,交通先行。在京津冀,交通“一張網”越織越密。
“京津雄核心區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趙同安介紹。
不久前,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管委會副主任顧子城再次從天津寶坻區來到北京招商。與過往不同,這次趕路的辛勞程度大大降低。原來,京唐、京濱城際鐵路在今年元旦前正式通車,設有寶坻站。“我們從寶坻去北京,以前開車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坐高鐵最快只需18分鐘。”顧子城感慨,高鐵出行極大縮短了寶坻往返京冀的時間,讓出行更加便捷。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9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區域營運性鐵路總里程達10848公里,較2014年末增長38.3%。
在北京,除了京唐、京濱城際鐵路,京張高鐵、京哈高鐵京承段等建成通車,北京朝陽站、北京豐臺站、清河站已投入使用;在天津,津保、津秦鐵路直通河北,鐵路路網密度排名全國第一;在河北,鐵路通車里程達8243公里,實現市市通高鐵,石家莊到北京1小時即可通達。
公路方面,京昆、京禮、津石、大興國際機場高速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國家高速網的首都放射線路段全部打通。京津冀區域高速公路總里程達10585.5公里,較2014年末增長32.6%。
“前幾年老百姓還在談省界上的‘斷頭路’,現在北京與河北之間的高速公路全部連上,‘斷頭路’成為歷史。”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指出,現如今,京津冀互聯互通的公路網絡已全面構筑。
隨著道路條件的提升,定制客運悄然興起。3月30日下午6時,在北京國貿工作的鄭燕結束辦公,搭上定制快巴,只用1小時便到達了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的家中。
“2022年,北京至廊坊北三縣定制快巴開通運營,為跨省通勤人員提供定制客運服務。”趙同安說,目前已開通廊坊北三縣至北京國貿主線3條、支線10條,惠及8.9萬人。下一步,定制快巴將根據乘客需求規劃燕郊至望京、中關村、亦莊等區域的定制線路,全力打造環京一小時通勤圈。
內暢外聯、海陸并進,現代化津冀港口群加快建設。
碧海藍天間,天津港歐亞國際集裝箱碼頭,來自韓國仁川的1000多個集裝箱從“現代王朝”輪卸下,整齊地碼放在堆場內。整合全球資源重點發展集裝箱航線,近年來,天津港立足京津冀,全力打造內通外聯樞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4年年均增長率超7%。
河北沿海港口大宗物資運輸主樞紐港地位不斷鞏固,生產性泊位246個,設計通過能力11.6億噸,吞吐量達到12.8億噸,津冀港口集裝箱合作航線達到7條,干支聯動的集裝箱運輸網絡正加速完善。
趙陽表示,到“十四五”末,京津冀將基本建成“四縱四橫一環”綜合運輸大通道,實現樞紐功能優化提升、運輸服務一體便捷、協同發展機制健全完備。
生態環境持續“好起來”
9年來,京津冀生態環境改善有目共睹。隨著三地生態環境部門逐步建立完善協同機制,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京津冀生態新貌正加速呈現。
一根采樣管從車頂天窗探出,將空氣吸入車內的質譜監測儀,監測儀每隔5秒便生成一個數據柱,反映著周邊揮發性有機物的實時數據……行駛在北京路面上的走航監測車,是京津冀三地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一個縮影。
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京津冀三地聯合制定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每天交換空氣質量預報信息、每月交換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建立重污染天氣聯合會商機制。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三地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到60%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大幅增加。
共護一片藍天,京津冀凝聚起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協同合力。據統計,三地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6.3萬余家,北京實現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天津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基本完成清潔能源替代,河北基本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
同時打響的還有“碧水保衛戰”。京津冀互為海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因此三地堅持流域共治,攜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
北京實施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補水,如今永定河河段等五大主干河流重現有水貫通,平原地區地下水位也連續六年回升。
水污染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天津高標準組織實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明確現有排污口治理與管理要求,完善新設排污口審批程序,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
陽光灑在水面上,點點銀光四散開來,初春的白洋淀,不時有鳥雀飛來“親吻”水面。“這幾年,來白洋淀的‘新朋友’越來越多,除了灰鶴,還有白鷺、蒼鷺等,都從候鳥變成留鳥。”站在岸邊,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觀鳥愛鳥協會副會長張學農一邊拍攝,一邊解釋說,“白洋淀生態環境一天天改善,越來越適合鳥類生活。”
白洋淀被譽為“華北之腎”。雄安新區設立后,在白洋淀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一體化推進補水、治污、防洪等綜合治理,白洋淀水質實現“全域Ⅳ類、局部Ⅲ類”目標,成功躋身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據了解,北京已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天津、河北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三地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均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
河北張家口南壕塹林場大青山林區管護員楊虎,每天都會在茂密山林中穿行巡查。對這份工作,楊虎格外重視:“我們大青山林區屬一級防火區,絕不能發生一點意外。”
厚植生態底色,京津冀三地從嚴管理守“凈土”。以河北省張家口市為例,2022年,張家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新增營造林108.8萬畝,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環境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全面筑牢首都生態安全“防護傘”。
此外,三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去年,北京平谷區、天津津南區、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等獲國家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北京豐臺區、河北石家莊贊皇縣、河北邯鄲復興區等獲國家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民生紅利釋放“多起來”
公共服務,惠及民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京津冀三地深度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釋放民生紅利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跨省看病不用提前備案了,特別方便。”4月2日,在位于天津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河北滄州市民李淑麗高興地說,這次看病就醫,她拿著自己的社保卡就能掛號繳費,省時又省心。
李淑麗告訴記者,在此之前,如若沒能辦理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她只能在北京、天津的醫療機構自費就診,這樣產生的醫療費用也無法報銷。
根據京津冀三地醫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京津冀區域內就醫視同備案工作的通知》,自4月1日起,京津冀各統籌區參保人員,持社會保障卡或醫保電子憑證在京津冀區域內所有定點醫藥機構住院、普通門診就醫、購藥等,均視同辦理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可直接享受醫保報銷待遇。
“免備案后,我省所有參保群眾到京津看病就醫,醫保報銷政策實行與在省內就醫同標準、同待遇。”河北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李勝群說,下一步他們將根據赴京津免備案政策實施效果,加快取消河北參保群眾赴全國所有省份異地就醫備案手續。
打通異地就醫壁壘,更要讓京津優質醫療資源“流動”起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助推下,2015年5月,北京兒童醫院全面托管河北保定兒童醫院,北京的專家常態化來保定出診會診、查房講座、科研帶教,真正實現了“患者不動醫生動”。托管以來,已有400余名北京兒科專家來保定出診,診療患兒超2.8萬人。
醫療合作走深走實,教育合作也在提質增效。當前,京津冀已成立15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探索開展中職階段在河北培養、高職階段在北京培養的“3+2”模式,2022年,6所京津高職院校在河北投放單招計劃3000余人。9年來,京津冀高校優質課程實現共享,優勢科研資源不斷開放,河北累計有上千名骨干校長、教師到京津優質學校跟崗培訓。
“我準備在天津武清區開家公司,但不知道我的產權材料合不合規,剛才跟武清的工作人員視頻連線了一下,她告訴我是合規的,并幫我預審了材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市民于海洋很是高興。
人在北京,也能辦理天津、河北的事兒。去年6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增設了“云窗口”,需要辦理相關事項的企業、群眾,可以和天津武清、寶坻、濱海新區等三個區,河北廊坊、三河、香河等六個市縣的工作人員,實時視頻連線,遠程預審材料。
記者了解到,在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內,179個政務服務事項已實現“同事同標”,231個事項實現京津冀線上通辦,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去年底發布的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顯示,2021京津冀區域共享發展指數為127.6,較上年提高1.8。其中,區域人均重點民生領域財政支出持續增加,2021年為7261元/人,較上年增長3.2%,拉動作用明顯。
“未來,要推動京津市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河北延伸布局,把京津冀建設成為全國公共服務建設高地。”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張貴建議,完善工傷、養老、失業等各種保險的異地管理和直接結算辦法,制定跨省市就業人才的醫療、住房、科研等綜合性保障政策,探索建立京津冀優質公共服務跨區域供給體系。(記者 劉樂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