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月,全市PM2.5濃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6%;PM10濃度70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同比下降15.7%;優良天數128天,同比增加7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氣質”、凈“水質”、優“土質”,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讓藍天常在、繁星相伴,我市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重點開展8方面24項任務,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圍繞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全市8個重點產業集群“一群一策”方案編制全部完成,綜合整治3家磚瓦企業工業爐窯、淘汰2座煤氣發生爐,9918臺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編碼登記完成9214臺,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非營運中重型柴油貨車13輛;圍繞工業企業深度治理,50個涉VOCs源頭替代項目、150個無組織治理項目、50個末端提升改造項目、20個深度治理項目全部提前完成;圍繞面源污染管控,深入推進“六塵同治”,主城區520家餐飲單位高效油煙凈化設施安裝全部完成。特別是針對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嚴峻形勢,制定防控指導手冊、攻堅方案,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項目614個,提前超額完成省定我市年度270個治理項目目標任務,有效遏制臭氧污染。
盛夏時節,風景秀麗,流水輕盈,一條條河流如同“玉帶”繞城而過,為廊坊增添了無限秀色。為打造優質水環境,我市科學設計治水路徑,全面實施鮑邱河三河段水生態修復等27項水污染防治工程項目,深入推進8條國省控河流綜合整治,確保國省考斷面穩定達標。利用“人防+技防”巡查監控體系,不間斷巡查全市水污染防治情況,水環境預警與評估分析平臺和32座水質自動監測站穩定運行。上半年,全市8條重點河流9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Ⅳ類水體標準,其中4個斷面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優良水體標準,優良水體比例44.4%;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
大氣、水體污染治理可謂“立竿見影”,而土壤污染治理則“道阻且長”。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為土壤“解毒”,我市將61家企業依法依規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督導10家企業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完成24個疑似污染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防控;深化農業農村環境整治,完成28個村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97個鄉村生態示范村創建、151個農村環境整治、150個村莊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農村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積極組織開展“無廢城市”創建,嚴格做好固體廢物監督管理,全市醫療廢物安全無害化處理率及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備案率、月報率和經營單位日報率均達100%。
“專家組的到來就像下了場及時雨,指出我們清潔生產方案存在的問題,從專業角度給予建議和指導,讓我們豁然開朗。”近日,大城縣洪海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經理劉靖宇高興地說。今年以來,我市強化寓執法于服務工作理念,開展環保服務“兩進三送”和企業問題“一次清·大幫扶”活動,組建高水平生態環境專家和業務技術骨干隊伍,深入企業和基層一線,送法律、送政策、送技術,對全市污染源動態數據庫中重點排污企業開展面對面指導、精準幫扶,破解企業污染治理難題。
“對幫扶活動中發現的環境問題,我們不做筆錄、不罰款,對生態環境之外的問題,一并帶回協調有關職能部門幫助解決。”市生態環境局執法支隊副支隊長黃榮舉介紹說。
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穩經濟大盤決策部署,我們認真研究制定了包括實施激勵性生態環境績效分級制度、“零罰款”生態環境執法、“環評服務百日攻堅”等在內的《廊坊市生態環境系統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穩住經濟大盤的八項措施》,做到經濟發展和污染防治“兩手抓、兩手硬”。特別是作為全省首個排污權政府儲備試點城市,我市持續深化排污權政府儲備和交易改革,累計收儲排污權指標二氧化硫1.3萬噸、氮氧化物1.2萬噸、化學需氧量1.7萬噸、氨氮2600噸,有力保障了“十四五”重大建設項目順利落地。6月7日,6家企業在全省率先開展排污權市場化交易,成交金額2383萬元。今年以來,共為全市152家重大產業項目提供了排污權儲備指標,完成排污權交易277筆,出讓金收入1626.59萬元,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