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導游說”只是一個開端
“我希望老師像導游……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叫作《園丁與導游》,在教師節當天被一位班主任教師作為特殊的“禮物”,放到了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11日《新快報》) 作為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觀念,“教師園丁說”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辛勤勞動、無私奉獻,通常是“教師園丁說”的修飾性前綴,卻沒有想到,教師這樣的角色定位,也可能會給學生們帶來負面影響。一名小學生敢于打破“慣性思維”,提出“教師導游說”,難能可貴;一位班主任老師,能夠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同樣值得尊敬。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如此概括教師的功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在選拔性、競爭性的教育機制下,教師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遭遇了異化。在“填鴨教學”模式下,教師們通常會告訴學生們是非對錯,卻很少包容學生們的不同觀點和意見,也很少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理想的教育圖景里,教師和學生權利平等、地位平等,擁有公平的話語權。可是,現實的情況卻是教師成了教練和裁判員,學生成了運動員。為了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學成績,教師們習慣用簡單生硬、整齊劃一的方法來規訓學生。一場接一場的考試,一次又一次的課堂提問,將學生們的“奇思妙想”扼殺在搖籃里。 詩人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依然有不少地方只重視考試成績,卻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個性的尊重。由此觀之,“教師園丁說”這個天然比喻,強調了教師的專業主義和職業倫理,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導游說”則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吸納知識。 傾聽孩子們“沉沒的聲音”,尊重學生們的利益訴求,“教師導游說”只是一個開端。雖然教育理念的更新非朝夕之功,教師角色的轉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尊重學生主體性、加強引導減少“灌輸”卻是大勢所趨。這一切,固然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創新,也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實踐。 -楊朝清
|
關鍵詞:教師,導游,園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