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秘密的工資和萬里挑一的錄用
公務員的收入到底有多少?這是體制外的老百姓都想知道的秘密。 4月8日中國新聞周刊網的報道中,給出了一名普通正科級國家公務員2013年1月的工資條:包括職務工資480元、級別工資498元、工改補貼45元,還包括工作津貼、交通補助、通訊補助…… 報道顯示,這份工資條是幾次工資改革和公務員內部收入差距的見證,不過總體上“沒有什么秘密”。 在筆者見過的一些行業的收入憑據中,公務員的工資條是最“清白無辜”的。不僅每筆津貼都其來有自,而且級別之間、地域之間、崗位之間的差距都相當清楚明白。和“一對一”談薪水、“背靠背”看收入的體制外單位相比,公務員很清楚他的同事收入多少,很容易就能推測出自己領導的工資。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甚至不用打探和推測,那些印著數字的白色條子每個月都被扔在每個人的桌子上,和工會發的食用油、收發室送上來的機要件一樣,是中國公職機關特有的風景。 一個年輕公務員工資條上的數字,一般都會浮動在當地收入的平均線上下,展示著主人“攬月捉鱉奔小康”的生活狀態。即便如此,這仍然是個讓國人狂熱的職業。新聞報道中,有富二代開著賓利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有研究生為獲得一個編制屈尊當環衛工人,也有白領放棄二十萬年薪加入“考碗族”。宏觀上,2013年國家公務員最高考錄比接近“萬里挑一”,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肯定在工資條之外。 社會保障雙軌制之下,公務員是在教育、醫療、養老上最有保證的一個群體。而在收入分配改革中,他們現在是,未來也繼續會是“擴中”原則的主要獲益者。前者意味著他們不必和很多人一樣,用自己的收入墊付公共產品;后者則勾勒了穩步上升的個人發展路線。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公務員代替了紅極一時的“白領”,成為了最有上升感的階層,原因正在于此。這從一個角度展示了轉型社會對于“安全感”的饑渴。 除卻社會保障,公務員的優勢還在于他們是一個準官員群體,或者說,他們是官員的預備梯隊———這恐怕是工資條之外更深的秘密。實際上,公務員和官員并非一個完全重疊的群體,兩個詞匯背后有著不同的語境。前者是現代公務員制度語境下的范疇,而后者是傳統官場意義上的詞匯,二者屢屢被混淆著使用,源自中國現代公務員制度與傳統官場互相嫁接的“國情”。這種嫁接意味著,一個人可以通過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招考進入體制內,再慢慢發展成為掌握核心社會資源的群體。通過公開公正的考試找到進入既得利益階層的入口,還有比這更吊詭的情況嗎?而在先賦條件、代際因素一定的情況下,還有比這更便捷的上升途徑嗎?即便兜里揣著微薄的工資條,這條路也值得一走。 公務員的秘密,或許在工資條之外。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下談公務員收入,也許“沒有秘密”四個字本身,就足夠意味深長了。建設透明廉潔的政府,必須保證公務員勤政高效,同時,更要保證那些拼盡全力擠進公務員隊伍的從業者,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不僅僅體現在“當官”上。(特約評論員劉文嘉) |
關鍵詞:公務員,收入,工資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