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行”中,看見“進”的中國。今年5月,人民網啟動“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340名年輕記者,耗時2個月,走訪31個省區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個基層一線點位深入采訪,“即采即發”“邊采邊發”,推出融媒體作品600余件,各平臺總閱讀量超11億。
8月13日起,人民網分“創新中國”“品牌中國”“投資中國”“活力中國”4個主題,陸續推出“行進中國”調研行系列深度報道,聚焦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案例,展現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渤海灣上,有一座“海上鋼城”。
一臺臺高聳的港吊舒展長臂,伸向茫茫天海。滿載鋼材的輪船徐徐離開首鋼京唐成品碼頭,前往上海港。
從北京石景山搬遷到河北曹妃甸,從傳統鋼企到智能標桿,臨海靠港是首鋼京唐的物流優勢。陸向通班列、海向開航線,首鋼京唐成品碼頭通過編織海上鋼材班輪航線“網絡”,已成為河北鋼材最便捷的下水樞紐。
航拍臨海靠港的首鋼京唐公司全景。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海洋,以浩渺的姿態,擁抱著每一朵時代的浪花,見證了改革巨輪的壯闊航跡。
渤海之濱,傳統鋼鐵企業提質增效;冀中平原,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燕趙大地,“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乘勢而上、久久為功。河北,凝聚改革力量,把握發展機遇,從異軍突起到挺立潮頭,正不斷向著現代化產業的彼岸奔騰。
綠色做槳 傳統產業轉型浪潮再起
從山邊到海邊,“海上新首鋼”廠房林立,在向海圖強、向綠而興中,謀求出更大發展空間。
首鋼京唐主控室內,數十張大屏幕呈現著生產現場的實時畫面。煉鐵一作業區四班作業長宋佛保關注著屏幕上的溫度、壓力、精度等數據。在高度自動化的車間里,看不到煙塵飛揚、鐵水奔流。
“鋼鐵行業是吃水大戶,海水淡化解決了我們的用水難題,這就是從渤海灣抽上來的水。”首鋼京唐能環部海水淡化區域作業長張波介紹,首鋼設計的“燃—熱—電—水—鹽”綠色環保系統,能使生產中產生的余熱、余氣、廢水、固體廢棄物充分循環利用,七成以上生產用水來自海水淡化。
在80多公里外的唐山樂亭,河鋼集團唐鋼新區,通過全封閉式散裝物料皮帶“綠色”通廊,將京唐港4號碼頭上的原燃料輸送至智能“無人化”料場,最大限度地減少揚塵,實現了大宗物料超低排放。
唐鋼新區智能“無人化”料場。河鋼集團供圖
陸海統籌、山海互濟,一系列向綠而興的轉型成果正在燕趙大地上百花齊放,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品牌價值正不斷提升。
2022年6月,河北以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辦法,在全國率先啟動鋼鐵企業環保績效全面創A行動。如今,河北環保績效A級鋼鐵企業已達39家。用氫冶金代替傳統碳冶金,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河鋼集團張宣科技的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項目屬全球首例。
“通過環保績效創A,倒逼河北鋼鐵行業創出新質生產力,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和100噸以下轉爐加快淘汰,推廣了低碳冶金、潔凈鋼冶煉等先進技術,鋼鐵企業含‘綠’量明顯提升。”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鋼鐵工業處處長張曉輝認為,轉型升級不僅使企業的工藝裝備、環境治理水平得以大幅提升,也讓企業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工藝創新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首鋼京唐公司蟬翼鋼生產線原料卷庫。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首鋼京唐的蟬翼鋼厚度0.07毫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唐鋼的14毫米和16毫米超厚規格大梁鋼700BL,填補了國內空白;邯鋼的2060毫米斷面不銹鋼復合卷板,打破國內最寬紀錄……一個個“硬核”產品,引人關注。
這幾年,河北推動重點行業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已成為河北文旅的一張亮麗名片。
創新為帆 新興產業發展乘風起航
驅車駛入唐山市遷西縣尹莊鄉,繞過蜿蜒盤旋的山路,來到中電建首鋼礦業公司100兆瓦光伏礦山治理清潔能源示范項目現場,一塊塊太陽能光伏板便映入眼簾。
光伏和尾礦庫在這里“組成CP”。利用尾礦庫3000余畝原廢礦堆積而成的閑置土地,鋪設22萬余塊光伏板,一改先前泥沙遍地、寸草不生的荒涼,取而代之的是“板上光伏發電、板下生態恢復”的景象。
中電建首鋼礦業公司100兆瓦光伏礦山治理清潔能源示范項目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不只是遷西,整個燕趙大地都在以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調整。一邊讓傳統產業“發新芽”,一邊讓新興產業“長成林”。“河北創造”競相涌現,河北品牌實力再加強。
位于石家莊裝備制造基地的中車石家莊公司,冷鏈技術人員正加緊對100輛新能源廂式物流車進行蓄冷式改造,助力“河北凈菜”新鮮進京。“改造后的車溫控制精度可達到±1℃。”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充滿自豪,“不僅冷鏈‘神器’石家莊造,青藏鐵路復興號動車組空調系統也是石家莊造……”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首面在月背升起的玄武巖五星紅旗制作原材料,來自河北;為“神十八”載人飛船“保駕護航”的9000多片特種玻璃,來自河北;助力“人造太陽”點火的金剛石,來自河北……河北制造、中國智造,再次讓世界為之驚嘆。
生物醫藥產業也在河北“落地扎根”。2023年,石家莊市生物醫藥產業躍上千億元量級,當地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頻頻實現新突破。
石藥集團巨石生物制藥有限公司開發的抗體藥物偶聯物SYS6023的試驗性新藥(IND)申請獲FDA批準,可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修復角膜損傷滴眼液和促進頭發生長噴霧兩項技術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全球僅有兩家公司擁有多條自主知識產權的CpG序列,華普生物技術(河北)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石藥集團科研人員在進行藥物研究。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近年來,河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使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新路子,形成推動河北品牌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
數智當舵 未來產業布局破浪而出
雄安新區,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地標。穿行其中,眼前一片生機勃勃的現代化發展圖景。
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在“智慧”的路上,創新場景融入生活日常;“云上雄安”初步建成,現實城市中的每一桿路燈、每一棟建筑,在數字城市中都一一對應;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場景系列大賽精彩紛呈,促進IPv6應用、近零碳建筑技術應用、北斗技術應用等新產品落地……
在悅容公園一角,一座形似一只眼睛的建筑就是雄安城市計算中心,被稱為“城市大腦”。“智慧生活的背后,要有大數據的大量分析維護,都離不開這個智能中樞。”中國雄安集團雄安云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袁曉東說。
高峰期哪個路口車流量大?地下管廊里的水、電、氣、熱管線是否安然無恙?通過科學大模型的運算,城市運營的效率大大提高。運行一年多來,“城市大腦”匯聚了超過290億條城市數據,涵蓋城市建設、交通、政務、生活、產業等方方面面。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不只雄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依托算力優勢,河北大力發展先進計算、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
同福爆品倉里,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爆品倉是我們共享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用前店后倉、批零兼營的新型業態,將廠商、經銷商、終端商、消費者等各環節連接起來,做到信息共享。”同福集團副總裁兼戰略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姚磊介紹,共享平臺讓全國各地農產品成功“走出去”。從生產車間到百姓餐桌,這背后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讓未來產業盡快“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近幾年,河北不斷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并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科學決策和管理服務,為河北品牌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廊坊臨空經濟區,一輛5G智能巡邏車行駛在道路上,車頂安裝的全景高清攝像頭沿街拍攝。臨空經濟區數智城市運營中心里,全區3D地圖鋪滿大屏,街道、樓宇、田地一目了然。工作人員通過系統實時查看巡邏車發來的“城市體檢報告”,進而科學做出決策。
以廊坊、張家口為主,河北著力打造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高地。截至2024年7月,河北累計創建國家綠色數據中心19個,數量排名全國第二位。
隨著河北“數據底座”越筑越牢,智慧港口、智慧公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試點正加速發展。
在華為曹妃甸云計算中心的機房內,黑色機柜排成陣列,機柜內的服務器上燈光不停地閃爍,智能系統作為“大腦”有序運行。展廳屏幕上各項數據、圖表滾動,實時展現著曹妃甸港口各類智能化應用場景。
首鋼京唐成品碼頭高聳的港吊。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今年63歲的李連君,在曹妃甸土生土長,“如今,渤海灣畔熱鬧繁華,蓋起了高樓,建起了廠房,無人駕駛的天車上下作業,老燈塔依舊矗立,繼續守望著這里的建設者們”。
潮起燕趙萬象新,深化改革路猶長。搭建“冀有特色”品牌培育庫,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鍛造品牌新實力,河北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綻放新活力。(張玉珂、馮亞濤、劉云、趙明妍、田曉麗、朱延生、王紹紹、萬能、行家瑋、李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