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北高質量推進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讓長城、大運河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底蘊深厚的文化遺產,就像源頭活水一樣,持續滋養著中華民族發展壯大。長城和大運河具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河北高質量推進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譜寫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篇章,推動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完善政策法規,高起點高標準推進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雄偉壯觀的長城,是挺立不屈的民族脊梁;靜靜流淌的大運河,則是開放包容的歷史文脈。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對于長城、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在心。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要求謀劃建設長城、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河北不斷完善政策法規,構建形成長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體系,形成推動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地實施的制度體系。
河北率先在全國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立法,制定《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長城旅游風景道建設指南》《長城河北段周邊風貌控制導則》等政策法規和標準指南,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建標桿。
河北相繼制定實施《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并編制配套實施方案,涵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河道水系治理管護、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交通體系建設和土地利用等領域,構建起“1+6+1”省級規劃體系……
統籌謀劃、頂層設計;上下聯動、以點帶面。河北高質量推進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讓流淌在血液中、凝結在記憶里的長城和大運河精神歷久彌新,展現出蓬勃生機。
協同共抓系統性保護,讓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代代相傳
橫亙山岳,巨龍般的長城;溝通南北,靜靜流淌的大運河,都從燕趙大地經過,蜿蜒盤旋。二者都經過多個省區市,需要沿線各地協同共抓,做出總體部署和系統謀劃。
“長城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能保護好長城,再苦再累都不怕。”8月3日清晨,灤平縣58歲長城保護員林長友背著攀爬工具、鐮刀、望遠鏡和水壺,再次走向崇山峻嶺。2022年7月5日,京津冀三地文物局簽訂《全面加強京津冀長城協同保護利用聯合協定》。自那時起,家住金山嶺長城腳下二道梁子的林長友再次勇擔重任,不僅增加長城巡護次數,還開始持續地對橫溝樓至龍峪口險要處的43座敵樓進行巡視檢查。
“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已成為燕趙兒女們樸素的心聲和堅定的行動。
河北是國內長城資源保存最完整、長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區段之一。“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河北承擔著先行先試、示范引領的重任。我們堅持整體性、系統性、預防性保護,深入挖掘長城文化資源,全方位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軍說。
堅持“保護第一”,實施環境配套工程,加強長城沿線生態保護涵養,做好長城周邊風貌控制,使長城文化景觀和生態環境相協調;抓好重點段落保護修繕,先后實施山海關、金山嶺等30余項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加大社會參與力度,推動潘家口段長城保護項目實施,推動長城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大運河河北段主河道總長530余公里,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17個縣(市、區),是連接雄安、承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區域。大運河河北段是中國大運河頗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寶,沿線遺產豐富,南運河滄州—衡水—德州段、謝家壩和華家口夯土險工“兩點一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23年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正式實施。今年以來,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大運河協同監督工作方案,召開專門會議進行部署,工作專班先后到滄州運河區、吳橋縣和衡水景縣、故城縣等地進行實地調研。
確定故城縣永濟渠故道武城遺址,調查景縣安陵遺址、阜城弓高城遺址;進一步明晰永濟渠相關遺跡及故道在衡水、邯鄲境內的保存及流經情況……“保護是傳承利用的基礎。我們持續推進考古研究和保護項目,讓大運河古老的文脈得到賡續。”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孫晶昌說,今年河北還爭取國家文物保護資金600萬元,支持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景縣華家口險工段保護修繕工程建設。
協同共抓系統性保護。河北省運河沿線各地各部門積極謀劃推進,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常態化推進全線通水、持續推進旅游通航、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全面實施。古老的運河,在細心呵護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堅持“兩創”激發活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從定位到特色,再到功能和銜接,從保護到利用,河北始終堅持文化引領,在弘揚長城、大運河文化上做文章,不斷激活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金山嶺長城被列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重點建設區段。如今,長城腳下,灤平縣花樓溝村聲名鵲起,農民攝影師群體一邊進行藝術攝影,一邊開設農家樂、發展民宿,走上了致富路。“我們要當好長城文化的傳播者、宣傳者、保護者,讓更多人關注長城、愛上長城文化。”花樓溝村村民、灤平縣攝影家協會主席段久軍說,依托長城資源,鄉親們紛紛發揮特長,共同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以山海關、金山嶺、大境門、崇禮等重點段為引領,精心構筑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長城文化地標,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建立長城沿線非遺整體性保護協同機制,聯合開展“長城之約”等品牌活動,擦亮長城世界文化遺產“金名片”……
“目前,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已進入內測試運行階段。8月10日,‘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即將在蔚縣舉辦。”楊軍說,今年,還將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標識體系建設,增強長城河北段整體形象和統一辨識度,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廣為人知、可感可游,進一步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十年蝶變,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取得新突破——
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1.2億元,支持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吳橋運河文化展示館等3個項目建設。開展百位非遺工坊帶頭人能力提升活動,帶動大運河傳統工藝非遺項目培優;啟動“跟著演藝游河北”系列活動,實現全省大運河沿岸設區市全覆蓋,引導大運河沿岸戲劇節、藝術節、演唱會等業態健康發展;推進產業融合、規劃建設民宿、促進鄉村游,文旅融合正不斷助力大運河文化煥發新光彩。
“打造特色鮮明的燕趙文化展示帶、古樸自然的原真生態景觀帶、古今交融的多彩全域旅游帶及合作典范的協同發展示范帶……”河北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翟增軍表示,河北將進一步深化與京津的對接機制,充分把握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特征,按照真實性、完整性保護要求和大運河活態遺產特點,續寫千年運河的壯美篇章。
如今,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藍圖,正在燕趙大地徐徐展開,正逐漸變成沿線居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和惠民利民可觸摸、可體驗的生動實踐。(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