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在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趙毛陶鎮旱堿麥千畝示范片區,田地里不時可見白色鹽斑。中國科學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試驗基地負責人郭凱來到這里鏟取鹽斑地塊的土壤用于試驗分析。
“對于鹽斑的治理,實際上就是鹽堿地的改良利用。”郭凱表示,“怎么讓鹽分在空間上有一個均質化的過程,不讓它有鹽斑,怎么著呢?前期我們也做了一部分咸水結冰灌溉的工作。趁著冬天,我們越冷越澆地,把咸水抽到地表上來。在冬季低溫的作用下,咸水在地表結上一層冰。冰在春天融化的過程中,高濃度的咸水先融化,低濃度的咸水再融化,再入滲,把鹽分淋洗下去。”
經過長期改良,重度鹽堿地可用于棉花、秋葵、向日葵等耐鹽作物的種植。目前,冬季咸水結冰灌溉改良鹽堿地技術已逐步在唐山、天津等濱海地區推廣應用,累計改良重度鹽堿地達5萬畝。
仲夏時節,在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科研人員正在試驗田里對小麥進行取樣。試驗站里種植著超過20個小麥品種,在不同的肥力、水分、鹽分條件下,這些小麥呈現出不同的性狀。
近年來,試驗站選育出多個旱堿麥品種。這些科研成果在滄州市南皮縣落地,使南皮縣科技示范區的小麥平均畝產由原來的800多斤增產到1000多斤。
當下,在河北省滄州市渤海新區黃驊市納茉農場,萬畝紫花苜蓿迎來二茬收割。數臺大型收割機在苜蓿地里來回穿梭,一行行苜蓿齊刷刷倒下。收割后的苜蓿經過晾曬,將被打包發送到養殖場,變成牛羊的“美食”。
在中度鹽堿地上種植苜蓿可降低土壤含鹽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種植苜蓿后,翻耕輪種旱堿麥、玉米,可有效增加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