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轉暖,華北平原冬小麥綠意盎然。在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展廳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成熟時期“馬蘭1號”小麥地面上不到70厘米,地下卻能扎根到230厘米甚至更深。
“扎根越深,需要澆水的次數越少。”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進考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馬蘭1號”跟普通小麥品種相比,一個生長季能少澆1至2次水,每畝節水50立方米以上,目前全國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
據悉,“馬蘭1號”經14個示范點測試,平均畝產603.4公斤,高出河北省小麥平均畝產20%以上,2023年最高畝產達到838.8公斤,為當年河北省小麥畝產較高紀錄之一。
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麥田。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河北省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省,連續11年糧食產量超過700億斤。以往,河北的小麥種植較為依賴灌溉水,然而,河北又是水資源短缺省份。為確保糧食安全、穩定生產,近年來河北通過培育節水高產小麥品種,推廣噴灌、滴灌、淺埋滴灌等灌溉方式,利用數字賦能精準進行灌溉等,努力在保證糧食穩產增產的情況下減少灌溉用水。
“與傳統灌溉方法相比,淺埋滴灌技術是通過管道把水精準輸入每一株麥苗根部,變傳統的澆地為‘澆作物’,流轉的3000畝農田平均節水10%以上。”邯鄲市永年區自博家庭農場負責人劉曉亮說,采用淺埋滴灌后農田不用再保留壟溝和田埂,可以擴大5%以上種植面積,對于增加糧食產量有一定幫助。
農田數字化管理也在推進農業節水增效。邯鄲市館陶縣組建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在全縣農田中建設了3600多套智能傳感器,可以常態化監測土壤濕度、溫度、病蟲害等信息,并實時將數據傳輸到中心控制系統。
“哪里需要澆水、澆多少水,通過大數據一眼就能看出。”館陶縣藺寨村種植大戶牛文軍說,精準灌溉較之前大水漫灌節水20%以上,產量提升10%左右。
同時,河北通過推進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統籌利用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地表水置換農業灌溉地下水,部分地區初步形成了河湖、溝渠、坑塘互聯互通、水源互引互濟的水系格局。
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南陽堡鎮的麥田。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廣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海洲說,相較于地下水,地表水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活水灌溉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使農田更加松軟,為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廣平超過15萬畝耕地采用河水灌溉,水網建設不僅減少了地下水開采量,還通過灌溉增加對地下水的補給,助力當地地下水水位近年來持續回升,生態效應逐步顯現。”高海洲說。
得益于良好的品種和科學的管理方法,近年來河北省小麥種植實現面積、單產、總產持續增長。郭進考說,小麥種植少澆一次水,多產一成糧基本實現,未來隨著“四新”戰略即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縱深發展,河北將繼續開辟小麥節水高產新路徑。(記者 趙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