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岳峰(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作者:倪岳峰(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充滿深情、寄予厚望,去年兩次視察河北,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強大政治引領和科學行動指南。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許多方面發生令人鼓舞的可喜變化。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2023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雄安新區拔節生長。雄安新區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階段,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并舉。全面落實落細中央一攬子支持政策,疏解人員最為關心的子女教育、住房、薪酬、公積金等各方面待遇逐步實現不低于北京。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總部建設全面提速,北京援建的3所學校和雄安宣武醫院開學開診,4所疏解高校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開工建設。雄安人才政策16條引發廣泛關注,北京千家中關村企業、百家科研院所、百所知名高校和萬名首都大學生雄安行系列活動成效明顯。新區設立以來累計完成投資6500多億元,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2023年1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堅持牢牢牽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建立更為緊密的協同機制,打破一批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承接和引進在京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實現歷史性突破。與京津聯合打造首批6個協同創新產業鏈,河北牽頭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去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倍以上。“河北凈菜”等主要菜籃子產品在北京市場占到四成,近2萬名“河北福嫂”在京津就業。近兩年石家莊至承德、廊坊、滄州實現高鐵直通,“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創新動力勃發奔涌。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持續營造有利于普遍技術進步的良好環境,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應享盡享,廣大企業家創新意識充分激發。建立剛性增長機制,省屬國企研發投入強度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組建318個科技特派團服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綜合算力指數在全國排第4位,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更為強勁,去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8.5%。
雄安新區商務服務中心(2023年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綠色轉型成效明顯。堅持把生態環境質量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衡量標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設區市空氣質量“退后十”成果進一步鞏固。白洋淀水質穩定保持Ⅲ類,野生鳥類達到276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70種,“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鋼鐵A級企業數量排在全國第一。深化文旅融合發展,2023年旅游人數達到8.44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萬億元,“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激發活力。堅持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從營商環境抓起,連續兩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進行動員部署。所有涉企和民生領域審批事項集中進入政務服務大廳,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接通率穩定達到98%以上。探索推行招標投標評標專家盲抽、技術標盲評“雙盲”評審改革,保障國企民企公平競爭,去年全省平均每天凈增企業超過700家。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顯示,河北是進步最明顯的5個省份之一。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加快建設戰略物資儲備基地,唐山港貨物吞吐量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拍攝的日出(2023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民生保障不斷加強。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超前部署應對歷史罕見洪澇災害,果斷決策擴面轉移180萬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去年糧食總產762億斤,在大災之年完成了國家下達任務。再接再厲抓好災后恢復重建,采取超常規措施預撥付補償救助資金、預賠付保險資金,受災群眾安居樂業、溫暖過冬。精準辦好民生實事,組織實施民生工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高教育、社保、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去年城鎮新增就業89.9萬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河北是京畿要地,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要在新時代新征程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積極擔當作為的精氣神履職盡責,努力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新路子,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中彰顯新擔當,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在推進深化改革開放中培育新優勢,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展現新作為,全面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增光添彩。(新華社記者李鳳雙 范世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