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后仙莊村村民李寶榮家,幾戶村民正聚在一起蒸面花。
“在黃驊,有過年蒸面花的傳統習俗。一過臘月初十,我們就聚在一起蒸面花。”李寶榮說,去年,村里種植的旱堿麥大豐收,畝產300公斤左右,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用豐收的旱堿麥蒸的面花,里面有年味,更有幸福味。”
從李寶榮家出來,記者來到后仙莊村種糧大戶王金收的農業生產基地,7臺大型農業機械設備映入眼簾。見到王金收時,他正在查閱改良鹽堿地的相關資料。
王金收告訴記者,去年他種的是中捷產業園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發的旱堿麥品種“捷麥19”,并專門建起了化驗室,用來測量鹽堿地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
“我流轉了村里470畝地種植旱堿麥,去年實現了豐收。旱堿麥主要銷售給本地的面粉加工廠。”王金收說,由旱堿麥面粉加工出來的面花麥香濃郁、綿軟筋道,已成為市場的“寵兒”,“臨近春節,我們這一帶的面花加工企業都在忙著趕訂單。”
作為傳統農業村,后仙莊村有4300余畝耕地,其中大部分種的是旱堿麥。后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說:“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滄州市,考察了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我們將加把勁、干起來,讓鹽堿地上開出糧食增收的‘幸福花’。”(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