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郭慧巖 馬寧
“餡餑餑,餡盒子嘞。”“高粱酒啊,好喝不上頭。”“新打的月餅,薄皮大餡。”
早上7點,燕山腳下北京平谷區的靠山集又開集了,一聲聲吆喝喊起來。周邊停了很多裝貨的車,北京的、天津的、河北的、內蒙古的,甚至還有江蘇的。
“又見面了!”“見面了,見面了!買點新鮮菜。”
航拍靠山集。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趕大集總能碰見三里五村的熟人。靠山集的地界兒在北京,可這里離天津、河北都是一腳油、幾步路的事兒。多少年以來,京津冀三地人就把這個大集當成了互通有無的市場。
“這大集可有年頭了。”當地人介紹,靠山集的歷史有600多年,可以追溯到明初永樂年間。每逢農歷二、七開集時,周邊方圓40多公里的人都聚集到這里,商販最多時一天達到1000多人。
“好吃的糕點,純手工的,先嘗后買。”王利平扯著嗓門,在14米長的糕點攤位前喊著,笑瞇瞇地招呼著顧客。
熙熙攘攘的靠山集。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王利平是北京平谷人,52歲的她已經在靠山集上賣貨20年了。凌晨4點多起床,收拾好東西, 4點半出發,差不多20分鐘就能到了。
“一般7點半到8點就開始上人了,買貨、賣貨的,前些年北京本地人多一些。后來周邊的路修好了,天津、河北的人就多了。”王利平說。
“可不么,路多了,好走了,我開車到這就20分鐘。”搭腔的是蔡素榮,在靠山集賣小百貨。
蔡素榮是承德興隆縣陡子峪鄉人。陡子峪鄉是興隆縣唯一一個既環北京,又環天津的鄉。
以前陡子峪坊間流傳著一個玩笑:都不用看路標,到了顛簸的路就知道到河北了。“現在不一樣了。”蔡素榮說。
京津冀協同發展9年來,北京與河北間的高速公路全部連上了,京津冀互聯互通的公路網絡已全面形成,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
周國光從天津來到了靠山集,“我從七八年前就開始逛這個大集了,家里老人們也經常提起,接地氣、便宜,還能了解京津冀三地的風土人情。”
路的延伸,也是生活的延伸。
在靠山集上賣醬菜的楊師傅(左一)。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自家做的香辣醬,拌面條、拌米飯都好吃。”
循著一聲聲底氣十足的吆喝,不少人來到了楊師傅的醬菜攤兒。
“這個醬怎么賣?”
“這個小咸菜辣嗎?”
楊師傅笑呵呵地招呼著客人:“嘗嘗,都嘗嘗!”
52歲的楊師傅,老家在東北,但已在廊坊三河市住了10多年了,在靠山集也經營10多年了。
三河到平谷,80多里地,楊師傅開車1個來小時,“現在路好走,高速、下道都能走。大集上來買貨的北京人多,到周邊景點旅游的游客也會來,一年能賺三五萬元。”
楊師傅說的景點,游客去得最多就是“三界碑”。
三界碑處的風景。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三界碑,是一座高約一米的三棱柱形界樁,矗立在燕山山脈,明長城一處烽火臺舊址上。
界碑三面分別對著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和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陡子峪鄉,一碑跨三省(市),因此得名“三界碑”。
靠山集就在“三界碑”下。
今年4月12日,北京市平谷區與天津市薊州區、河北省承德市簽訂了《2023京東休閑旅游促消費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京津冀文旅融合發展。
以前三地各管各的,現在三地協同發展。過去9年,多個連接三地資源的文化旅游圈已吸引了國內外的眾多游客。
“協同紅利”遠不止于此。
航拍三界碑。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蔡素榮的大女兒在北京平谷區上班,“現在北京公交開進了陡子峪,公交站離家3里地,雖然一邊是河北,一邊是北京,跟在本地上班沒啥區別。”
家在河北,但蔡素榮去北京的醫院看病多一些,“手續也不麻煩,辦個就醫卡就行,結算、報銷手續也簡化了,方便多了。”
今年2月10日起,河北省取消參保人員到京津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參保人員在相關定點醫療機構看病就醫,可持醫保電子憑證或社會保障卡直接結算。
“旁邊的攤主是天津的,那邊賣電器的是承德興隆的,都熟,有的都認識30多年了。我們都像一家人處著。”王利平說。
燕山蒼蒼,山路蜿蜒。
三界碑下,靠山集就像一個小世界,見證著京津冀三地老百姓互通共融、攜手發展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