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8時,文安縣蘇橋鎮人民政府,車輛進進出出,每個人都腳步匆忙。
“下武各莊村838戶,善來營村501戶,苑口村619戶……”推開副鎮長信松元辦公室的門,他正在電話中與相關部門商量救災物資的發放。各村街的人口戶數,他脫口而出。
環顧這間辦公室,桌上、地上都落了一層灰。一旁的椅子扶手上,擺放著牙膏、牙刷和剃須刀。“屋里有點亂!”信松元略表歉意,“手頭的事兒千頭萬緒。這一個月,凌晨一兩點鐘前沒合過眼,一次家沒回過。”
采訪斷斷續續,幾次被電話打斷。“上一個電話沒接完,下一個就打過來了……”信松元說,他的手機只要閑下來就得充電。
7月29日,接到縣防指要求轉移群眾的通知后,信松元第一時間來到他所負責的善來營村。村干部包片、黨員包戶、志愿者共同參與——他多方發動,有序開展轉移工作。
“最難做的是老人的工作,有些年紀大了不愿搬,也存在僥幸心理。”信松元告訴記者,對這些群眾,他幾次登門耐心勸說,直到大家服從安排。最終,善來營村成為蘇橋鎮第一個完成轉移的村街。
群眾安全轉移后,信松元又到老大清河民生村、崔家坊村責任堤段,參與巡堤除險。8月3日6時,蘇橋鎮老大清河南堤段出現漏水點,信松元和大家一起沖上“前線”,裝沙袋、放砂石,奮戰8個小時終于排除險情。
當前,災后重建工作提上日程,信松元負責全鎮的物資人員調配安排與綜合協調。
這些活兒瑣碎繁雜。“接收了物資,誰去接?送去哪里?怎么分配?我要把整個鏈條‘串’起來。”信松元說。受災村莊的重建進展,一線人員的吃喝用度,農林畜牧漁的各項補償政策……事無巨細,都裝在他的腦子里。
剛說到這,信松元接到文安縣城管局的一通電話:“進水村街外運垃圾的路遠且有積水,看看咱們能否另外開辟一條新路。”
在桌上展開一張文安縣域地圖,信松元思索片刻,畫出一道線:“也許繞新鎮,能過得去。”隨即,他和城管部門溝通,計劃去探探路。
“跟我去村里看看吧!”10時,信松元抓起手機,招呼記者乘車出發。沿著開卡新堤,我們一路行進,堤北就是東淀蓄滯洪區。
行至開卡新堤15號樁附近,信松元下了車,察看土堤上新鋪的砂石料有沒有墊平。“昨晚,堤南的皕格林(文安)畜牧發展有限公司求助,說因連續下雨,土堤泥濘不堪,他們的大型運輸車輛進不來。”信松元說,他連夜聯系工程車輛、砂石料,墊在堤上,確保車輛通行。
我們乘船到達下武各莊村時,已是11時。走進村莊,迎面碰到剛剛返回的村民孫振鑾,信松元主動問:“您家怎么樣?有啥困難?”
“我家地勢高,損失不算大,希望村里的自來水能盡快恢復。”孫振鑾說。
“您別著急,水井正在清洗,估計很快就能來水了。”信松元答道。
隨后的兩個小時里,信松元先后到下武各莊村、善來營村、苑口村,與村干部一一核對即將發放的生活物資。“礦泉水、方便面、消毒水、防蚊液……原則上按戶發放,但每戶人口不同,也得靈活掌握。”他囑咐村里。
14時,信松元又馬不停蹄地來到大清河南堤下開口,“這里就是往東淀泄洪時,扒開的口子。”此時,大清河水流還在緩緩地由西向東流。“我們要隨時關注這兒,等蓄滯洪區與河道水位持平時,為防河水回灌,就要把開口處堵上。”他說。
那邊堵,這邊疏。15時,信松元帶著專業施工隊,來到開卡新堤三支渠閘察看,待接到防指命令時,就能提閘放水,村里農田的積水就能快速往趙王新河排。
“爭取明天就上‘水上挖掘機’,先把河道清理干凈。”信松元圍著閘口走了兩圈,確定了“水上挖掘機”下水的位置,隨后又趕回鎮政府。“工作忙一點,重建快一點,百姓心里就更踏實。”他說。(記者 解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