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期間,三場專題研討會助力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聆聽古老戲曲藝術時代新韻
4月26日,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在石家莊大劇院拉開帷幕。圖為演出現場。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文脈中有特殊地位。進入新時代,戲曲在傳承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期間,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承辦的三場專題研討會上,全國各地戲曲院團長、業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新時代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戲曲藝術數字化探索與實踐、新時代戲曲藝術精品創作等話題深入探討,助力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 讓“北方戲窩子”展新顏
河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戲曲文化。這里誕生了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等中國戲劇大師,有著當時聞名遐邇的真定(今正定)、大名兩大元雜劇中心。在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河北戲曲不斷發展,書寫著自身獨特的歷史。
河北戲曲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院長趙惠芬介紹,河北戲曲劇種眾多,被廣大戲迷贊譽為“北方戲窩子”,2017年全國進行的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中,共統計出348個劇種,其中河北就有36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同時,河北梆子、老調、絲弦等河北原創劇種較多,豫劇、京劇、平調等外來劇種在河北生根成長且影響力較大。“劇種數量多、影響力大以及受眾多都說明了河北戲曲文化的繁盛。”趙惠芬說。
“中國的戲劇史,因為有了河北戲劇的參與,才更加星光璀璨。”在5月8日召開的“新時代戲曲藝術精品創作”主題研討會上,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原院長龐彥強梳理戲劇史指出,河北是京畿重地,各地劇種進京演出之前,一般先要在京城周邊演出,與當地文化進行交流融合,以適應觀眾審美。很多地方劇種在河北這塊土地上“升級”后,最終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2016年、2018年,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連續在石家莊舉辦。今年,組委會豐富了展演內容,以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為主,增擴了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此次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期間,來自20個省區市的35個院團攜21臺大戲和5臺折子戲專場輪番登臺,21個戲曲劇種華彩亮相,吸引大量河北觀眾走進劇場。
4月26日,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在石家莊大劇院拉開帷幕。圖為演出現場。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各地院團來石家莊演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每場戲的觀眾都非常多,而且現場氣氛熱烈。”龐彥強說,戲曲在河北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河北的戲曲愛好班社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觀眾用喜愛和熱捧一次次點燃“北方戲窩子”的激情。
“良好的戲曲生態是‘戲窩子’存在的基礎。河北現有的36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就有兩個儺戲,這說明河北戲曲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戲曲生態好。”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李志遠建議,深挖河北歷史,梳理唐代之后民間戲曲存在的民俗生態,充實河北“北方戲窩子”的論證基礎。
如何讓“北方戲窩子”展新顏?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孫紅俠認為,點亮河北“北方戲窩子”應從河北戲曲文化建設方面入手。她表示,任何一個地域的戲曲文化建設繞不開出人、出戲、出效益這三項重要任務。因此,戲曲文化建設要“兩條腿”走路,即在創作之外夯實理論評論基礎。
■ 為戲曲傳承插上騰飛之翼
新時代,戲曲藝術傳承面臨諸多新機遇、新挑戰,如何開拓出新的道路是戲曲人一直以來的追求和探索。
4月26日,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在石家莊大劇院拉開帷幕。圖為演出現場。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當下,劇團發展遇到了好的機遇。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各戲曲院團打造精品力作,為時代立傳。”在4月27日召開的“新時代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主題研討會上,江蘇省梆子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燕凌直言,機遇來了的同時,挑戰也來了。有了好的機遇,如何出精品?她認為,應加強頂層設計,提前做好劇目創作規劃。目前,江蘇省梆子劇院進行了五年規劃,下一個劇目將聚焦徐州段大運河以及徐州的民俗文化,針對地方文化打造地方名片。
戲曲藝術薪火相傳,院團肩負著傳承發展的重任。“戲曲院團的發展,從某種角度上講是戲曲劇種的發展。”山東省呂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山東省呂劇院副院長焦黎認為,戲曲有共性,但不同的劇種各有特點,戲曲人在傳承創新過程中應把握好“度”,根據本劇種的特色進行創新或借鑒。在創作新戲時,不能忽略本劇種的本體,防止舞美同化、音樂同化。此外,傳承并非全盤繼承,而需要有選擇有揚棄。戲曲作品有導向性,當代戲曲人在整理改編傳統戲時,要本著對時代負責,對后代負責,對戲曲傳承負責的態度,從主題立意上進行把關,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現實題材是戲曲創作的重要領域。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原所長朱為總表示,如何用雙腳丈量土地,用心感受時代的變化,并在濃濃的鄉音鄉愁中展現出大情懷,是現實題材劇目創作面臨的重要課題。創作人員要加強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與表達。
4月26日,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在石家莊大劇院拉開帷幕。圖為演出現場。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當下,現實題材劇目出現了過分強調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而忽視戲曲獨特表現手段的現象。針對這一現狀,中國評劇院一級編劇馮靜直言,現實題材劇目的創作可以借鑒其他藝術門類中的元素進行現代化表達,以吸引年輕觀眾,但戲曲本體不能丟。
數字技術的應用正重塑著舞臺藝術的生產、演出、觀賞與消費等各個環節。“藝術要資產化,傳播要全媒化,品牌要時尚化。”在4月27日舉辦的“戲曲藝術數字化的探索與實踐”主題講座中,北京艾迪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杰通過文化藝術數字化的經典案例分析認為,未來戲曲院團在數字化探索方面,首先應立足創作,打造經典劇目和重頭戲。其次,在生產環節運用更多更先進的手段,比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另外,還要注重傳播,拉近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同時需要做好運營。
■ 戲曲人才培養之路任重道遠
人才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持續發展的根基。因此,人才培養始終是戲曲教育的根本問題。
“這幾年在挖掘整理河北梆子藝術行當時,我們發現好多優秀傳統劇目‘丟失’了。這里的‘丟失’不是說戲丟了,而是能駕馭這個戲的人才沒了。”說到人才培養和傳統劇目傳承,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莉沙特別強調了繼承的重要性。她認為,繼承不僅僅是整理出幾部傳統戲,更應該繼承的是老藝術家們戲比天大、以戲為魂的精神。
擁有一支專業穩定的人才隊伍是各劇種生存發展的基礎。為了培養戲曲新人,2021年,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與石家莊藝術學校合作,招錄了30多名“娃娃”學員,由劇團的優秀演員任教,畢業后招錄到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工作。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邀請業界專家對演員進行專業考核,以考促練。加強對青年演員的培養,把很多原來跑龍套的年輕人推到前臺,讓他們每周演出并邀請老藝術家進行點評。每年還要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趙濤說,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支持戲曲傳承和發展的政策,傳統戲曲發展形勢正逐漸回暖,戲曲藝術對優秀人才的需求更大了,因此院團更應注重對青年戲曲人才的培養。
安徽省阜陽市演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祥林認為,戲曲人才培養模式不是單一的,可以請進來、走出去。他們曾組織戲曲人才到北京傳媒學院學習音響、燈光操作和節目主持;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導演、服裝設計、化妝造型等。人才有了,怎么留住?蔣祥林有自己的心得:“制定一套合理的考評體系,工作環境好,收入也不錯,大家自然就不走了。”
各院團也盡量為青年演員創造各種學習機會。“這次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我們劇院來了大批演員,想通過這樣的機會讓大家真正領略北方片地方劇種的魅力。”云南省滇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王潤梅說。
“除了演員之外,也要重視舞臺背后作曲、編劇、舞美等其他門類人才的培養。”焦黎呼吁,要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讓他們邊練邊學,盡早通過跟劇組或是創作實踐來提高技能,更快成長。(河北日報記者 曹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