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以下簡稱《指數》)在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的首都發展新年論壇上發布。《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13—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22.64%。其中,天津協同創新指數從2017年起穩步增長,2020年指數同比增長14.8%。
《指數》從京津冀整體、三省市和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三個層面,分別構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包括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系、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一級指標,以及11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重點分析了2013—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發展趨勢。《指數》建議,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22.64%
協同發展要向創新要動力。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推進,三地在產業、交通、環境方面率先實現突破,產業、交通的協同也帶來了創新要素的流動與溢出。特別是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北京打造全國科技中心、雄安新區建設等都帶動了京津冀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地區間創新協作的加強。
測算結果表明,2013—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到22.64%,其中2018—2020年保持高速增長,說明近幾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從一級指標看,京津冀的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系、創新環境4個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創新績效指標也在2020年止跌回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013—2020年,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從505.01增長到593.3。《指數》指出,雖然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在2013年之后經歷了一個波動的過程,但在2017年之后,恢復了穩步上升的態勢。2019—2020年,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從516.9增加到593.3,同比增長14.8%,增速較之前明顯加快。其中,創新能力指標從73.59增加到83.87,同比增13.97%;科研合作指標從93.71增加到138.73,同比增48.04%;技術聯系指標從66.09增加到78.69,同比增19.06%;創新環境指標從185.06增加到195.84,同比增26.02%。
科研合作以京津為主軸
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間科研合作大大加強,合作發表論文總數量從3085篇增長到6871篇,科研合作網絡密度從0.769增加到1。三地科研合作形成以北京為核心、京津為主軸,京保石為次軸的網絡空間結構。
京津冀三地區域內合作論文數量持續增長,北京與天津論文合作數量增加最多,其次為北京與石家莊。2020年北京與天津合作論文數量最多,共4212篇,接近總合作數量的50%。2020年,京津冀合作論文網絡在空間上呈現以北京為核心、北京與天津雙核聯動的結構,河北省內部城市論文合作數量分布較為平均。北京的創新溢出面向京津冀整體,且溢出強度隨距離增加衰減的特征較為明顯;天津作為網絡另一重要節點主要與北京進行合作。
京津冀科研合作網絡結構也較為穩定,北京與天津雙核地位顯著。2013—2020年,京津冀科研合作網絡結構中,北京與天津的合作量增量占整個京津冀增量的46.6%,京津合作仍是網絡生長最為重要的動力。
三地間技術溢出頻繁
《指數》測算顯示,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技術溢出指標增長迅猛,從0增長到103.82,反映出北京與天津、河北省三地間的技術溢出越來越頻繁,區域創新協作不斷加強。
一方面,京津冀合作專利數量持續增長。從2013—2020年,三地合作專利數量從5252件上升為11611件,增長了121%。其中,在京津冀13個地市中,北京、天津增長數量最多,分別為4755件和2855件,包括天津在內的6個地市合作專利數量增長超過100%;另一方面,從結構看,2020年北京—河北省、北京—天津、天津—河北省合作專利數量占京津冀總量的比例分別為43%、52%、5%。
對比來看,三地創新產出側重點不同:北京知識創新能力優勢突出,天津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顯,河北省技術承接潛力顯著,三省市科技創新和產業的差異化發展,為推動京津冀地區建立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機制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跨區域產業活躍
隨著創新協同不斷深入推進,京津冀三地創新環境明顯改善,跨區域產業活動較為活躍,區域產業對接和合作不斷深化。2021年,京津轉入河北省5616個單位,其中法人單位3475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投資基金、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完成設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完成掛牌。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中,來自北京的企業占1/3,其中科技型企業占40%。
京津冀創新環境也得到顯著改善。2013—2020年,京津冀創新環境指數從1.98增加到103.82。高速公路密度、萬人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每百萬人省級以上產業園區數量等代表創新硬環境的指標都有顯著增加,每萬人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數、每萬人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人均教育經費支出等代表創新軟環境的指標也有所提高,說明京津冀的創新氛圍和創新環境有明顯改進。
天津持續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天津申報國家眾創空間88家,市級眾創空間197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22年,天津修訂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聚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大財政資金引導,并對企業研發投入擇優給予補助,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同時,市財政對認定為國家級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項目在有效期內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2022年6月,科技部公布2021年國家級眾創空間認定名單,天津、河北省共有25家企業獲國家級眾創空間備案,占比7.14%。
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
針對京津冀三地創新協同的情況,《指數》建議,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指數》指出,未來要圍繞京津冀科技創新一體化定位,強化三地差異化分工和協作。北京是國際科創中心,致力于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技術創新總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區和全球高端創新型人才中心。天津是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現代化制造中心,致力于打造技術研發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創新創業示范區。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發揮“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通過承接北京部分科創功能轉移,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同時,要加強區域內創新鏈和產業鏈銜接,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繼續完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圍繞產業合作的關鍵領域加強協同創新。京津之間,如針對儀器儀表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京津創新合作緊密的產業領域,加強兩地之間在這些高端制造業領域的產業合作。
此外,探索形成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有效支撐引領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指數》建議,以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為核心,發揮京津雄創新金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在京津冀區域內布局建設一批科技園區、研發基地,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探索跨省市科技園區聯合共建新機制和重大科技項目協同推進機制,共筑科技研發產業鏈,打造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基地,形成互利共贏梯度傳遞式的科技園區發展新格局。(記者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