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張庚喜是一名電纜工,登桿、登塔去維修,下溝、入道去巡視,是他的日常操作;給構造復雜的電纜“做手術”,是他駕輕就熟的本領……
1993年,張庚喜從北京電力技工學校畢業后,就在國家電網秦皇島供電公司扎了根,再未離開電纜運檢一線。
“上天入地” 守護萬家燈火
如果把城市錯綜的電纜線路看作人體內的血管,那高壓輸電線路就相當于“大動脈”,而保障居民生活、企業生產用電需求的220伏電纜則像是“毛細血管”。只有“大動脈”安全暢通,末端的“血液循環”才能正常。張庚喜的職責,就是做好“大動脈”的運維、檢修、定期巡視、故障搶修工作。
張庚喜在電纜通道內進行巡視。
其他部門的人常常問張庚喜,“怎么總看不到你們人啊?”
“要么你抬頭往10米的高空看,要么你就低頭往深兩三米的地下電纜通道看。”張庚喜總笑著回答,“我們工作的特點就是得‘上天入地’。”
談到高空作業,張庚喜邊描述邊演示起來。“一般的電線桿高6米、8米,甚至能到10米、20米,‘爬桿’的工具就是細鐵管做成的兩個腳扣和一條安全帶。往上爬的時候身體不能貼著桿,得往后坐,這樣腳扣才能勾得住。剛開始是真害怕啊,嚇得直出冷汗、直打哆嗦,就得多練!”
如今,張庚喜早已能自如地在電線桿上作業。只見他左右腳迅速交替,“蹭蹭”幾下就爬了數米高,這項基本功,他算是練扎實了。
練就絕活 當好“電纜醫生”
張庚喜還有一項絕活——制作電纜頭。“受出廠限制,一般的電纜長度在五六百米,但咱們的電纜線路最長的有幾千米,這就需要通過接頭把一段一段的電纜連接起來。”
張庚喜介紹,電纜頭的制作工藝必須分毫不差,才能安全穩定可靠地傳輸電能。
“高壓電纜分為導體、絕緣層、半導電層、保護層……制作電纜頭的時候,需要把半導電層剝除,厚度一般在0.6毫米。現在的工藝只能用手,拿著壁紙刀在上面輕輕劃上幾道平行的切痕,還不能劃透,否則會損傷里面的絕緣層,所以劃切厚度也就在0.4毫米,這全靠手頭感覺。”張庚喜告訴記者,“因為總得‘操刀’,大家都打趣叫我們‘電纜醫生’。”
突破創新 做好傳幫帶
“一個人的能力總歸有限,集體的水平提高了,安全生產、高效生產才會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帶著這樣的想法,張庚喜又開始專注于創新工作室的建設。
走進張庚喜勞模創新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滿墻的獎狀、獎杯、獎章。
“工作室成員大多是班組的一線職工和技術骨干,大家定期碰頭,進行‘頭腦風暴’,逐一攻破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張庚喜說,“有迫切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還會專門立項。”
張庚喜拿出一樣工具,“看,這就是我們共同研制出的多角度可視帶電檢測絕緣拉桿頭。這個裝置可以直接套裝在普通絕緣拉桿上,能多角度調節,還附帶藍牙攝像頭,能和手機app連接。有了它,以往至少需要10分鐘才能完成的帶電檢測,現在用不上1分鐘。”
張庚喜帶著徒弟在電纜通道內進行紅外測溫。
目前,張庚喜勞模創新工作室已有創新成果15項,獲得國家專利6項,近三年來,這些創新成果已為公司節省資金近210萬元,減少了安全隱患、停電時間,成為公司強化創新最基礎、最活躍的重要力量之一。
張庚喜傾心投入在這一行中,年復一年的付出和出色表現,讓他從一名小學徒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也讓他收獲了許多榮譽,并在2022年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每天,張庚喜依舊早早來到單位,一頭鉆進他的那一攤活兒里,和30年前帶著干勁兒上崗的小伙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