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云興霞蔚,遠觀,京杭大運河綿亙蜿蜒于華北平原的襟懷間;塞外,雄渾壯美的金山嶺長城在山林間綿延,沐露沾霜,云霧飄渺;關山之下,靜臥在崇山峻嶺間的“雪如意”驚艷世界,勾勒出“冬奧小城”的華美蝶變……
旅游資源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引領。發展全域旅游不僅可激發產業融合這個“新引擎”,更將優化空間布局這個“梁柱圖”。如何才能讓文旅產業成為新的戰略增長極,河北正在解答建設旅游強省這道“必答題”。
生態游惠民:產業升級點“綠”成“金”
淀內魚兒游弋,鳥類翩躚多姿,“華北明珠”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自雄安新區設立以來,這里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如今,白洋淀野生鳥類已增加至242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36種。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業已在此安家。
生態環境的蛻變讓在此間觀測鳥類長達18年的雄安新區安新縣自然資源局濕地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齊明感到欣喜。“野生鳥類被稱為地方生態系統的‘晴雨表’‘環評師’。”齊明表示,白洋淀每一個新增鳥種的記錄,都能反映出白洋淀生態環境的好轉。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鳥類落戶白洋淀。
作為旅游大省,河北既有如白石山、壩上草原等先天形成的絕美勝景,也有如峰峰礦區、唐山南湖等沙地變綠洲、“疤痕”變“會客廳”的生態修復樣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游正成為河北文旅產業的發展注腳。
日間藍天白云,黃昏彩霞旖旎,夜晚繁星滿天……走進初冬的塞罕壩,山林中蘊含著無限希望。在塞罕壩輻射帶動下,周邊區域發展鄉村旅游,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每年有4千多名村民到林場務工,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綠水青山真正轉化成了“金山銀山”。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晉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到2035年,全省生態環境將實現根本好轉,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燕趙大地展現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景象。
紅色游富民:以文塑旅激活紅色文脈
革命圣地西柏坡、狼牙山風景區、李大釗故里……河北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當下這里正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范和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走進石家莊市塔元莊村,筆直馬路、規整民居、整潔街道映入眼簾。近年來,這里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建起了村民文化廣場、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和圖書室。手握“紅色密碼”的塔元莊村人吃上了旅游飯。
“塔元莊的發展,背后離不開紅色精神的指引。”塔元莊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尹計平表示,僅2021年塔元莊村就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00多萬元、集體經濟收入3200多萬元。
持續激活紅色文脈,只是河北紅色旅游富民的一個縮影。河北省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印發的《關于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河北革命老區等紅色資源聚集地區強村富民效果更加突出,群眾參與積極性和滿意度顯著提高。
鄉村游樂民:田園風景變振興“錢景”
走進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曾經滿眼的土坯房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灰瓦泥墻的太行風情民居。此前的貧困山村,一躍成為游人如織的旅游村。
“以前一年能掙兩三千就算多了。”駱駝灣村村民唐榮美說,幾年前,她將老宅租給企業經營特色民宿,每年能獲得可觀的租金收入。自己打工每月還有工資拿。她笑言,老了還能趕上這樣的好日子,很知足。
實踐證明,鄉村旅游是貧困地區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是精準扶貧長期有效的方法。近年,河北全力培育新業態、開發新產品,推進旅游扶貧項目建設,打造了戀鄉·太行水鎮、館陶糧畫小鎮等一批旅游扶貧示范典型,形成“旅發大會+扶貧”“景區+扶貧”“非遺+扶貧”“特色小鎮+扶貧”等扶貧新模式。
從沙軟潮平的渤海之濱到郁郁蔥蔥的太行山麓,從一望無際的冀南平原到碧野千里的塞北壩上,從悠久燦爛的燕趙文化到獨具魅力的民風民俗……打造多姿多彩、美麗怡人的旅游強省,正在奮斗中一步步化為現實。 (郝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