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道戰》是我們幾代國人的集體記憶。冉莊地道戰遺址作為當年冀中平原人民英勇斗爭的歷史見證,如今也成為人民防空宣傳教育與紅色旅游項目深度融合的典范。我們一起走近“地下長城”的崢嶸歲月,見證人民防空的偉大力量。
在保定清苑冉莊地道站紀念館,豐富的聲光電設備向游客們全方位展示了冀中地道戰的構造特點和戰術戰法。其中一幅立體動圖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它直觀的回答了游客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日寇如果向地道里放水、放火、放毒氣該怎么辦?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講解員付彩云:我們的地道具有五防的功能:防封鎖、防破壞、防毒氣,防水灌、防火燒。如果日偽軍放毒氣了話,我們地道里有翻板,可以把毒氣隔離開。另外地道里還設有通氣孔,毒氣可以順著通氣孔排出去。那么日偽軍抽水灌地道怎么辦?當年冉莊的地道和13口水井聯通,所以無論從哪口水井抽水灌入我們的地道,都可以讓水流回到井里。放火的話,用火燒我們地道設有向下的翻眼地道,把翻口處可以用翻板和棉被把它堵死,這樣的煙霧就過不來了。
在展廳內,挖地道用的鐵鍬鎬頭、照明用的油燈蠟碗、冉莊民兵自己制造的土槍土炮等一件件革命文物,都在向人們無聲的講述著冉莊人民在無險可守的冀中大平原地下建起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奇跡。
眼前的這門榆木大炮,是用一棵榆樹的樹干制成的。從中間劈開,里面挖成凹槽,鑄上鐵皮,然后用鐵絲固定好。它的射程達到200米,當年用它還攻打過耿莊的炮樓。當時炮開響之后,日偽軍就下了一跳,以為我們的正規部隊來了,其實是我們的民兵們打的。
在冉莊村地道戰遺址內,當年對抗敵人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設施、兵工廠等均保存完好。走在街區上,地上的碾盤、燒餅爐都被改造成作戰工事。房與房相連,明槍眼與暗槍眼火力交叉,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這樣敵明我暗。敵人進村之后不斷傷亡,卻找不到我民兵的身影,而我民兵呢,利用過各種作戰工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據了解,冉莊地道站紀念館每年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以上。清苑區人防辦與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在紀念館舊館展廳合作建設了清苑區人防宣傳教育展覽,成為人民防空宣傳教育與紅色旅游項目深度融合的典范。
游客1:為了讓孩子能夠學習這種紅色文化,培養他的愛國精神,所以選擇帶著他們一起過來參觀一下。
游客2:當時就能做這么大工事。到現在你想想,就是在現在做也不容易。
游客3:那會兒做那么大工事就相當震撼了。革命者非常辛苦,為我們打下了這片江山,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他們的不容易。
來源|河北新聞廣播、河北省人民防空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