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的顧家臺村,過去交通不便、產業基礎薄弱,是典型的太行山區深度貧困村。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條件,通過精品民宿等旅游業態的打造,幾年間這里發展成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示范村”。
不到40平方米的青云門市部,是這個小山村里唯一的小賣店。一條寬約4米的瀝青路從小店門前穿村而過,沿墻根走上幾步就是游客停車場。
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的青云門市部。新華社記者岳文婷 攝
“游客最喜歡咱的核桃和棗。”店主張青云說。小店里脆棗、干香菇、小米和手工蜂蜜擺在顯眼位置。一旁的手提禮盒,是饋贈親友的不錯選擇。
張青云在整理門口特色農產品貨架上的山貨特產。新華社記者岳文婷 攝
“這些年游客不斷,村里的民宿就有30多家,農家樂也有好幾家,小店跟著沾了光。”張青云說。
平日,她把心思主要放在服務鄉里鄉親上。油鹽醬醋、副食雜貨把小店的兩間屋塞得滿滿當當。貨品琳瑯滿目,多是叫得上名的品牌。“純牛奶、純果汁,這在以前要算‘高檔貨’,現在可就太家常了。”聊到小店十年間的變化,張青云說,“那會兒老百姓兜里沒錢,十天半月我們采購上二三百元的貨就夠賣了,主要是掛面、面包和娃娃們的零食,實惠就行。”
在張青云印象中,原先門前的泥土路又窄又破,小推車都推不到家門口,出村唯一的水泥路僅夠一輛車通過,她每次進貨都是拿著用白面袋子縫制的大口袋步行去鎮上。她說:“來回大半天,五六十斤的貨全靠肩挑背扛。現在早不用我自己跑了,電話、微信里一說,人家送貨上門。”
2012年,顧家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980元。如今,高山蘋果樹成了“搖錢樹”,小香菇撐起“致富傘”,箱包加工車間幫助留守婦女有了穩定收入,鄉村旅游更是帶來了熱騰騰的煙火氣。
“日子好過了,大伙兒都想花錢買個質量好的,也講究起保質期、營養成分這些了。以前是哪樣便宜買哪樣,現在都要問問是什么牌子。”張青云感慨,就連自己進貨都比以往挑剔多了。
村里的光景一年好過一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村發展。“小年輕們喜歡從手機上買東西,現在來店里的好多是上年紀的人了。”張青云說。
快遞網購、社區團購在顧家臺村早已不是新鮮事,青云門市部也不再是左鄰右舍日常采買的唯一渠道。去年,張青云在外打工的女兒回到身邊,成為村農產品展銷中心電商直播的一把好手。
“把日子越過越好,咱村里人心氣高、干勁足,我也不能掉隊。”繼續服務好村民和游客,是張青云最大的心愿。(記者曲瀾娟、岳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