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龍,河北體育學院思政社科黨總支書記,河北體育學院駐陽原縣常家莊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個子不高,身體很壯實,黝黑的皮膚,憨厚的臉龐,一個典型的“體育人”。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今年將迎來他駐村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2016年他帶著院黨委的囑托,帶著一顆熾熱的心,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駐村幫扶工作中,經歷了精準扶貧脫貧和鄉村振興,他肩負第一書記使命,緊緊圍繞著“兩不愁、三保障”,從“四位一體項目”建設、產業幫扶、健康幫扶、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踏踏實實有效開展工作,2020年,全村47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達到了國家驗收的標準,順利通過了國家和省級雙重考核,村里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用“愧”面對家人
2016年2月,孩子剛滿三周歲,父母已70高齡,妻子工作繁忙,要說困難,徐海龍可以說出一籮筐,但是面對組織的信任和扶貧工作的需要,他沒有多說一句話,意志堅定地投入到了精準扶貧脫貧工作中,2018年到2021年,按照省委組織部調整駐村幫扶人員要求,他有三次機會可以調回原單位,但是在村民們的極力挽留下,徐海龍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調整機會,決定留下來,真正做到了舍小家為大家。
徐海龍的愛人常說:“你的心里從來就沒有我們娘兒倆,心里裝著的都是鄉親們,每一個老百姓才是你的親人,我們是外人。”徐海龍心里有愧,愧對家人,愧對孩子,他也曾偷偷掉過眼淚,但是他從不愧對百姓,確實把每一個百姓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用“心”發展特產
常家莊村兩山夾一川的地域優勢使這里的土地富含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加上張家口獨特的光照和溫差,讓這里成為了小雜糧的優良產地。8311號小米口感濃稠、營養豐富,但產量不高,村里人說,他們小時候就種這種小米,過去不叫8311號,老人們叫貢米。這種型號的小米種植條件比較苛刻,不能使用除草劑,全靠老鄉們一點一點地人工除草,不能用化肥,需要使用農家肥。因此,8311小米在全國種植都較少。徐海龍就是從因地制宜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發揮特色優勢,打造“8311綠色無公害小米”品牌特色產業,建立了一百多畝的種植基地,積極申請學院專項幫扶資金建設了雜糧加工廠,為“兩不愁、三保障”,打下了堅實基礎。
徐海龍積極為常家莊村的小雜糧申請注冊“弘州原”商標,并進行產品升級。依托成立的常家莊園綠色種植合作社,通過雜糧種植基地,輻射周邊棘針溝、陶家夭、牛坊溝、葦子水、下八角等五個村,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模式。借助微信朋友圈、“992大家幫”、河北電視臺等各種媒體進行宣傳,聯系河北省射擊中心、河北省自行車管理中心、武漢體育學院及全國多所武術學校,拓寬銷售渠道,使其暢銷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自2018起每年銷售雜糧2萬余斤,實現年銷售額40余萬元,凈利潤7萬余元,全村94戶每戶平均分紅2900元。同時46戶貧困戶中選出有勞動能力20人參加勞作,掙得薪金人均12000元。另外,還以高出市場價四分之一的價格收購本村雜糧,全村種植戶全部受益,平均每年每畝增收200元。
徐海龍還通過直播帶售向全國網民介紹小米的種植、加工以及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動人故事,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贊,瀏覽量7萬余人。僅一個小時,就將常家莊農戶手中的“弘州原”小雜糧全部售罄,銷售額達13000余元。2020年6月,徐海龍與勁哥網絡科技公司簽訂三年“弘州原”小雜糧線上包銷協議,共同打造特色產業,徹底解決銷售問題。目前“弘州原”小米作為國家扶貧產品,已入駐陽縣扶貧專柜和國家“832”扶貧銷售平臺。
用“真”兌現幫扶
為了能讓老鄉們有更多的收入,腰包更鼓,幸福感更強,徐海龍踏踏實實做事情,一步一個腳印干工作,這使常家莊村其他方面也都有了良好的起色和發展。他利用新建并網的420千瓦光伏項目產生的效益資金在村里設立了公益崗位,戶均年受益3000余元;27千瓦的太陽能項目使村貧困戶收入年均增加628元;入戶資金投資陽原縣綠晟園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養殖32萬元,收益覆蓋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711余元;積極了解相關政策,吸引企業入村投資。與北京昌寧慧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常家莊村六堰循環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規劃協助跑辦相關手續。2021該項目已完成300畝荒灘的平整、填土、施肥、復耕等工作,園區道路硬化,樹木種植綠化已完成,水電均已接通,現吸引本村務工人員22人,人均增收5200元,后續將開始草莓種苗大棚及養殖區的建設并投產,規劃投入1100萬,預計將帶動本村及周邊村100人就業,人均增收將會大幅增加。
徐海龍多次帶領村民代表,赴張家口、萬全、宣化等地進行考察,開闊村民視野,拓寬思路。積極引領扶持本村貧困戶致富帶頭人薛義江進行創業,該貧困戶有養殖經驗但缺乏資金及場地問題,了解問題后積極協調養殖場地并先后出資10萬元,協助其辦起了家庭肉羊養殖場,目前存欄量達到100只,市場估值近15萬元。
在努力增收的同時,徐海龍非常關注村內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和新民居的建設,修建了養老院、健身廣場、實現了村內巷道硬化、太陽能路燈亮化、村主干道綠化以及全村覆蓋安裝監控攝像頭,實現安全化;“四位一體”項目(拆舊村建新村)順利實施完成,2020年全村搬入新民居,徹底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結束了土窯時代,每戶3間磚房120平米的大院子,廚房、廁所一應俱全;爭取專項資金,完成飲用水管道更換,新建一座“蓄水池”,保障了村民的用水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完成新打灌溉機井的配套工程,增加了水澆地面積300畝,達到增產增收目的。
徐海龍積極協助派出單位運動人體科學系,開展體育+健康鄉村振興專項活動,為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系利用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等活動,每年組織師生50余人次到駐村幫扶點,開展“體育+健康”專項服務活動,為村民開展體質監測、陳舊病治療、按摩理療、發放藥品等,受到廣大村民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了保證村內生產生活正常有序,徐海龍一方面積極向派出單位申請疫情防控物資,向村民提供了消毒液、口罩、手套、慰問品等;另一方面與村“兩委”干部認真謀劃,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共同抗擊疫情,成立了以村書記為組長、村“兩委”干部為成員的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建立疫情防控巡邏隊和黨員先鋒隊,為村里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村口設立值班崗,公益崗和村“兩委”成員及駐村工作隊員分組輪流值班,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每天嚴格把控進出人員。他還利用自己私家車義務接送村民赴鄉衛生院接種新冠疫苗,應接盡接,不落一人,為防止疫情擴散、確保村民生命安全盡最大努力。
用“情”溫暖群眾
徐海龍時刻關心著每一個村民,力所能及的幫助每一個村民,真的把小山村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淳樸的鄉親們當成了自己的家人,用真情溫暖了整個村莊。
村里的五保戶薛富祿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輕微腦梗,2018年3月23日上午,徐海龍發現他走路姿勢異常,及時把他送到了縣醫院,避免了腦梗病情的惡化。徐海龍在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時不慎將膝關節扭傷,交叉韌帶斷裂,拄著拐杖堅持把手頭工作做完后,才遵醫囑回石家莊做了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重建手術。術后經過短暫休息,拄著雙拐又立刻趕回了村里繼續開展工作。徐海龍自籌資金2萬多元幫助村民支付治療血管病醫藥費,1萬多元捐建了愛心林,5900多元扶助大病患者胡守云。
徐海龍不僅對脫貧戶、老黨員、退役軍人、孤寡老人格外關注,而且注重孩子們的教育幫扶,聯系派出單位團委和冰雪運動系,為井兒溝中心校捐贈了書包、體育器材和冰雪器械,促進了學生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端午節,工作隊從經費中列支部分經費為村民定制了粽子解決了村內孤寡老人和孩子不會包粽子的困局;在“七一”建黨百年華誕組織“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系列活動,慰問老黨員、老干部,組織入黨誓詞宣誓、向國旗獻禮,邀請了演出藝術團來村進行“革命史宣傳和紅色記憶”會演;“八一”建軍節慰問退伍軍人和在役軍人家屬;慰問孤殘和異地搬遷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其購買了生活必需品,另外徐海龍還組織派出單位武術系師生到村進行社會實踐,為村民傳授健身、八段錦等健身方法,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時光荏苒,六年的扶貧工作,讓這個貧瘠的山村,路通了、燈亮了,全村住上了新房子,脫貧戶人均純收入9000元以上,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六年間,徐海龍投入了滿腔的熱情和全部的精力,用行動詮釋了當初的決定。六年間,徐海龍以村為家,以民為親,孜孜以求,干事創業,勇當扶貧路上的先鋒。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如期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展開,徐海龍也在思考著,謀劃著,行動著,為了鄉親們更加美好生活,不斷地努力干下去!
(本報記者 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