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印發了《河北雄安新區鄉村全面振興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積極承接北京農業高新高端存量增量資源疏解,加快實現“新形象、新功能、新產業、新人才、新機制”工作目標,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形成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示范,建設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樣板,讓農民共享新區規劃建設的成果。
《意見》提出,到2025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進展,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基本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城鄉全面融合,構建一體化、網格化的城鄉體系。基本建成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基層治理有效、公共服務水平較高、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讓人民群眾共享新區建設發展成果。
促進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意見》提出,雄安新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強化工作體系銜接,在工作力量、組織保障、規劃實施、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一體化推進。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合理確定防貧監測標準,采取事前監測與事后幫扶相結合的方式,對新區脫貧戶、易返貧致貧戶、監測戶逐一建檔立卡,實行監測幫扶全覆蓋和動態調整,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精準分析返貧致貧風險,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實現精準幫扶,確保監測對象基本生活有保障。
如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意見》提出,精準實施“兩不愁三保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健全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健全輟學學生行政督促復學、入學聯控聯保、控輟保學動態監測等機制,健全縣、鄉、村、校適齡兒童少年臺賬,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不輟學;全面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全民參保計劃,加強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參保動員工作,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確保應保盡保。完善住房安全問題工作臺賬,實行銷號制度,解決一戶,銷號一戶,確保所有保障對象住房安全;持續推進產業就業幫扶,結合新區實際,每縣培育1—2個特色鮮明、優勢聚集、產業融合、競爭力強的農業特色主導產業。
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民持續較快增收
未來,雄安新區的農民將有機會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根據《意見》,雄安新區將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不斷發展壯大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意見》提出,針對農村勞動力全面摸底、建檔立卡,建立分級負責和動態管理機制,準確掌握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確保未就業農村勞動力動態清零。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引入優質資源,發展樓宇經濟等高端服務業,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新市民素質培訓,幫助其更好地融入未來新區城市發展。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招聘對接活動,統籌利用各類資金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難以通過市場渠道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保障農村勞動力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上崗就業。
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意見》提出,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農村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鼓勵引導企業家和疏解人群等高收入群體向上向善、關愛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完善有利于慈善組織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暢通社會各方面參與慈善和社會救助的渠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達10%。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意見》提出,積極探索通過開發利用集體土地資源、發展服務型經濟、推進股份合作、規范承包租賃經營、領班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鄉村振興新路子,做好產業、就業、創業、物業致富大文章。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允許農民轉讓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以集體資產股權入股企業或經濟組織,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現村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雙贏。深入推進村企聯建促鄉村振興,鼓勵各駐新區企業開展“訂單式”“定向式”等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吸納農民就業,拓寬勞動力資源輸送渠道,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意見》提出,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將種植大戶等規模經營戶納入家庭農場管理與服務體系,實現應納盡納。加快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提檔升級,依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服務公司、服務隊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采取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托管服務方式,探索開展多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逐步擴大托管服務規模,大幅提高托管服務水平。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生產經營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重點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聯合銀行、擔保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搭建金融支農服務平臺,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大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業務,積極穩妥開展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房所有權抵押貸款,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健全政策性農業擔保體系,增加擔保貸款規模,擴大擔保覆蓋面,加強政策性農業擔保與財政補貼政策的聯動。
22個特色小城鎮和100個左右美麗鄉村布局落圖定位
雄安新區的農村建設,一村一策,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意見》提出,按照新區總體規劃、征拆遷建設工作時序,按照拆遷村、100個左右美麗鄉村、其他村莊等三類,科學確定建設目標,合理安排建設內容,對于5年內擬拆遷的村,開展鄉村清潔行動,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適度提升村莊治理水平。對于擬遠期拆遷村和其他村莊,提升人居環境水平,依托起步區和小城鎮,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和設施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做好鄉村安全和防災減災。
對規劃確定的100個左右美麗鄉村,結合美麗鄉村規劃內容和目標任務,統籌建設時序,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水平,著力提升村莊建筑風貌,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做好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
按照總規要求,結合新區實際,明確22個特色小城鎮和100個左右美麗鄉村布局落圖定位。有序推進規劃編制工作,明確功能定位和開發時序,優先實施與“一主五輔”就近的特色小城鎮開發工作,采用市場化手段,因地制宜,連片發展,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盼,分批次持續推進100個左右美麗鄉村規劃編制工作,打造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富有“雄安特色”和極具吸引力的精品鄉村,讓村民分享到文化守望、現代舒適的成果。
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水平。持續開展“五清三建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常態化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并于2025年持續實現動態清零。淀中村、淀邊村和河流沿岸村莊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污水收集處理和再生利用率逐步達到100%。全面開展衛生廁所改造,到2025年底,常住戶衛生廁所實現應改盡改,新區給予獎補。廁所糞污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累計建設800座公廁,實現公廁全覆蓋。鞏固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實現清倉見底、動態清零。
《意見》提出,對于100個左右美麗鄉村的村莊,按照綠色、環保、適用、美觀、安全的要求,進行整體風貌設計。對于沿淀近水村莊,打造攬湖、擁景、聽濤、吻云、歸田的“水墨”生態文化,營造“人在道上走,如在畫中游”的唯美意境;在遠水農耕村莊,建設一批生態村莊,充分挖掘農耕文化、園林文化等元素。對白洋淀生態功能區內的淀中村,根據淀區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方案和相關規劃,進行微景觀地貌改造,保留少量濕地科研、生態監測等用地,形成生態島嶼。(記者 田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