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北省科技廳獲悉,259項(人)獲2021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獎。今年,省科技廳圍繞《河北省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確定的重點任務,繼續深化科技獎勵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從評選結果看,今年獲獎項目結構進一步優化。項目中主導產業領域優勢明顯,涉及生物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石化等我省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的項目有170項,占項目總數的67%。京津冀協同創新更加緊密。項目中,與外省合作的有105項,其中京津冀合作項目有66項,占與外省合作項目數的63%。京津冀協同創新項目獲一等獎10項,占一等獎獲獎比例的34%。
獲獎項目中,共有建議授獎人1515人,對引導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學有所長、研有所專、敢于超越起到了積極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我省創新生力軍。授獎項目中,最年輕的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僅37歲,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僅33歲。此外,不少項目具備沖擊國家獎條件。評出的一等獎建議授獎項目聚焦“四個面向”,助力我省“三件大事”,整體水平比往年有較大提高。
一、河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簡介
1.低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的構筑
由燕山大學張湘義、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劉延國等完成
該項目創建了晶體取向的新原理和新技術,在塊體材料實現了極小硬磁晶粒(10-20納米)的取向排列。建立了嚴重塑性變形調控軟磁納米晶結構的新原理、新方法。實現了塊體材料中軟、硬磁納米晶結構的同時控制,破解了困擾科學家近30年的重要難題。獲得了當前低稀土塊體永磁材料最高的磁能積,與商業釤鈷稀土磁體相當,但少用稀土20%-30%。項目成果被學界公認是一個“重大進展”和“突破性進展”,被國際同行認為“開辟了新領域”。5篇代表性論文發表在Adv. Mater.和Nano Lett.等刊物上,他引369次。國際發明專利授權2項。
2.碳基超級電容器材料化學設計與贗電容提升機制
由燕山大學高發明、上海大學趙玉峰等完成
該項目提出了一種氮、氟共摻制備高致密碳基電極材料的新方法,創制出當時體積比電容最高的碳基材料,率先闡明電子結構調控提升電容的儲能新機制。提出了“紅磷輔助原位減薄”等制備三維雙連通結構碳材料的新方法,突破了體積和質量比電容不可兼得的局限。設計碳/過渡金屬化合物分子尺度雜化結構,提出界面非本征贗電容儲能機制,為提升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和功率密度提供了新思路。項目實現了碳材料從電子結構、體相和界面結構的有效調控,提出了不同結構碳材料的儲能機制,為制備高性能水系超級電容器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物質基礎。
3.基于等離子體處理的界面電荷調控機理和沿面耐壓提升方法
由華北電力大學謝慶、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邵濤等完成
該項目發現了氣固沿面放電模式及演化規律;提出了材料表面多維分形表征方法;揭示了界面電荷誘導沿面放電的機理。提出了穩定產生均勻等離子的新方法;發展了表面處理新技術;揭示了微觀陷阱能級分布與宏觀電荷輸運特性的映射關系,建立了等離子體調控界面電荷新體系。獲得了梯度結構對閃絡特性的影響規律;提出了跨尺度表面電導率的功能梯度設計策略,通過調節界面電荷輸運,優化場強分布,使沿面閃絡電壓提高了30%以上。
二、河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簡介
1.鋯/鈦合金化設計及在極端服役環境下的工程應用
由燕山大學劉日平、張新宇,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譚春林等完成
該項目發明了鋯英砂沸騰氯化法制備四氯化鋯和提純新方法,由此使海綿鋯中鐵、硅等有害元素含量降低一個量級,實現了工業上的連續生產,產能提高6倍,成本降低70%;提出利用同族元素鈦進行合金化的新思路,開發出10余種全新的鋯/鈦基合金,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明了鋯/鈦基合金表面氮化和碳氮化新技術,突破了應用瓶頸。新開發鋯/鈦合金制作的數十種關鍵產品在超過100多家核、化工、儀器儀表相關企業應用,并出口東南亞、歐洲和北美等多國和地區,具有明顯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優勢;在多款空間機構設計中獲得應用,可穩定服役20年以上,為航天和國防工業作出了貢獻。近三年新增銷售額15.4億元。
2.新能源高占比互聯電網安全風險在線識別與主動防御技術及應用
由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范輝、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劉翔宇等完成
該項目發明了基于脆性風險熵的連鎖故障事故鏈搜索模型,首創了基于廠站接線拓撲的點、線、面多維電網預想故障集自動生成方法。核心專利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和中國專利獎。發明了可實現安全裕度實時校正的電網未來態潮流自動生成技術,提出了計及新能源多尺度預測信息的風光火儲滾動調度模型。該模型多次被郭劍波院士等專家引用。發明了基于脆性路徑關聯度的連鎖故障在線阻斷技術,提出了電網三道防線資源在線監視與緊急控制模型。相關技術要求被納入強制性國家標準。成果在河北電網應用,成功阻斷“3·18”千臺風機脫網等18起次生故障風險。推廣至20余個省級電網及國家電網仿真中心。近三年增加營業額28.6億元,為技術原創單位創造直接效益5210萬元。
3.金屬植入醫療器械多級微納結構生物功能化表面構建技術及應用
由河北工業大學梁春永、李寶娥、王洪水等完成
該項目發明了金屬植入醫療器械表面多級微納結構構建技術,改善器械表面與植入人體組織的親和性及力學性能匹配度。發明多級微納結構表面原位誘導活性物質沉積技術,提高器械表面與植入人體組織的整合性。發明生物功能多級微納結構抑菌技術,降低由于感染導致植入器械失效的風險。創新成果已轉化為金屬醫療器械表面處理成套技術和設備。近三年累計生產醫療器械約20萬套,新增銷售額約5億元,新增利潤約1.5億元。產品銷往全國并出口歐洲、非洲、東南亞的多個國家,提升了我國金屬植入醫療器械的核心競爭力,為國產器械替代進口與走向國際化奠定基礎。
三、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簡介
1.大型風敏感結構的風效應及控制優化技術
由石家莊鐵道大學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專用于邊界層風洞測試設備的標定風洞,開發了具有風速風向測試功能的高精度探針等系列測試設備;發展和完善了多因素影響的風洞試驗技術。提出了基于風場三維特性、表面形態、風雨耦合影響的大跨度橋梁氣動力精確計算方法,發明了雙螺旋線等多種風振控制技術。提出了超高層建筑不同干擾狀態下的風荷載計算方法,揭示了大跨度空間結構風/雪荷載分布特征和演化規律,提出了準確風/雪荷載取值方法。研發了具有高抗風性能的大跨度裝配式弦支組合屋蓋結構和索拱組合屋蓋結構,有效抑制了風致振動,簡化了施工,節約了成本。成果在300多項大型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節省成本6.04億元。
2.低碳機制骨料新工業體系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
由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
近年來,天然砂石極度短缺,劣質砂石濫用;同時,尾礦、建筑垃圾堆存加劇了環境破壞。該項目建立了尾礦綜合利用新體系,形成了無三廢排放清潔生產模式;創新了建筑垃圾利用成套技術;形成了機制砂質量提升、應用關鍵技術與理論體系;改進了傳統設備,發明了高品質骨料智能、綠色生產設備與工藝。改進的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建立了30余條生產線,近三年新增產值65億元,利潤、利稅各15億元,消納固廢約3000萬噸,減少NOx、粉塵近2萬噸。
3.新型氮化鎵高頻/高速射頻芯片關鍵技術及應用
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等單位完成
寬禁帶氮化鎵高頻/高速射頻芯片可大幅提高雷達探測精度和通信速度。該項目提出了新型氮化鎵高頻功率放大器芯片技術、新型氮化鎵高功率倍頻器芯片技術、新型氮化鎵高速調制器芯片技術、高頻段射頻前端模塊集成小型化技術。多項指標實現國際領先,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制定首個氮化鎵國際標準,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應用到航天集團無人機前置雷達和通信系統,探測分辨率和距離實現跨越式提升。此外,廣泛應用于太赫茲安檢和儀器等重大裝備與系統,累計供貨超13萬只,產值超1億元。
4.醫療衛生建筑生物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由華北電力大學等單位完成
降低生物污染水平,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保障能力,是世界各國醫療衛生建筑環境控制的重點和難點。該項目發明了生物氣溶膠擴散抑制及防護技術,生物氣溶膠排除有效性提高10%~20%。研發了生物污染靶向消殺技術及裝備,實現了優勢種屬及真菌孢子靶向消殺,目標準確性達95%。研發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裝備,為醫療衛生建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首次構建了生物污染動態檢測技術體系,動態散發檢測精度提升35%,實現了生物污染動態快速檢測。三年直接新增銷售額近22.8億元,新增利潤2.9億元。
5.鋁合金車輪全流程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由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推進,輕量化、個性化、高質量鋁車輪市場需求快速增長。針對傳統車輪制造存在的剛性生產、經驗式工藝、人工離線檢測等嚴重制約車輪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短板和難題,該項目構建了生產工序內信息閉環和工序間有機融合的智能制造系統,形成了高效自動流轉、柔性節能生產、智能工藝調優的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成果在國內外20余家企業推廣應用,近三年新增經濟效益564億元。
6.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新能源虛擬同步機關鍵技術、裝備與應用
由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
目前新能源不具備類似火電機組的自主運行和主動支撐電網頻率/電壓的能力,無法有效保障供電安全。該項目提出虛擬同步機自同步并網運行機制,解決了新能源自主運行的理論難題,從內在原理上實現了新能源機組“類同步機化”。突破12項虛擬同步機主動支撐關鍵技術,從核心功能上實現了新能源機組“類同步機化”。自主研制2MW風電、500kW光伏和5MW儲能三大類虛擬同步機,填補了兆瓦級虛擬同步機裝備空白。發明異構機群協調運行和電站自啟動技術,首次實現了多類型虛擬同步機組網運行。項目成果已推廣至國內20個省(區)的260個新能源電站以及美洲、澳洲等海外市場,近三年累計銷售額12.35億元。
7.核電堆芯智能運維機器人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
由河北工業大學等單位完成
我國核電堆芯設備檢修維護長期依賴進口裝備,嚴重影響核電運營安全與成本。該項目突破了高輻照強噪聲背景下機器人高效精準檢測與靈巧柔順檢修技術。突破了多物理場強耦合作用下堆芯運行狀態監測與智能檢修決策技術。突破了高輻照硼酸水環境下機器人多維安全防護與可靠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出堆芯檢測機器人三類6款、檢修機器人兩類8款。成果已取得超24.2億元產值,經濟效益達5.5億元,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8.高純釩材料綠色制造技術及產業化
由河鋼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
高純釩材料受制于純化過程污染重、高端合金質量控制難、釩電解液生產成本高等瓶頸難題。該項目開發了國際首套陽離子置換法生產高純釩技術及裝備,源頭破解了高鹽氨氮廢水產生量大、產品質量穩定性差等行業痛點難題,高純釩產品產量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40%。開發了釩酸鈣可控鋁熱法冶煉航空航天用釩鋁合金新技術,突破了批次穩定性差的穩質生產“卡脖子”難題,產品成功應用于導彈發動機進氣道和C919飛機起落架零件。開發了氫氣輔助氣-固相還原低碳制備高性能電解液技術,實現了成本降低60%、碳減排20%,電解液成功應用于國內外大型風光電-儲能項目。項目成果近三年新增銷售額16.72億元。
9.面向節能減排提質的高爐智能建模與優化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由燕山大學等單位完成
高爐生產過程涉及復雜的物理化學機理,運行環境惡劣,邊界條件模糊多變,這對高爐冶煉過程模型的建立和優化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戰。該項目發明了高爐布料過程的智能建模與優化控制技術。發明了基于煤氣流的高爐爐況智能診斷與優化控制技術。發明了基于大數據的高爐鐵水智能建模與優化控制技術。項目主要成果成功應用于柳鋼、河鋼和燕山鋼鐵等企業,近三年創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
10.頭孢類晶型藥物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技術與產業化
由華北制藥河北華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開發過飽和度反饋控制頭孢抗生素晶型精制技術,產品晶型純度達100%,明顯高于國內外同類產品。開發反應結晶耦合綠色酶法合成頭孢抗生素技術,突破酶法合成產業化瓶頸,有機溶媒減少85%,工時縮短30%。開發酶裂解結晶等頭孢生產母液資源化回收技術,實現了高附加值成分有效循環利用,收率均升6.6個百分點,COD下降40%。項目成果近三年新增銷售額25.48億元,利潤5.73億元。本項目打破了國外制藥巨頭在中國的市場壟斷,大大降低了醫保和患者負擔,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典型示范。
11.集成電路用含氟高純電子氣體制備技術與產業化
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等單位完成
含氟高純電子氣體是集成電路制造工藝的關鍵材料,“十二五”期間國產化率不足10%,嚴重依賴進口。該項目突破了含氟電子氣安全合成技術瓶頸;研發了含氟高純電子氣體耦合純化技術;構建了含氟高純電子氣體痕量雜質分析技術體系;發明了電子混合氣高效精準配制技術。項目產品已應用于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廠商的5-55nm制造工藝,其中三氟化氮和六氟化鎢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市場份額進入世界前三名。近三年新增產值32.1億元,新增毛利潤9.6億元,解決了國內產業鏈自主供應問題,為保障國家集成電路產業鏈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12.設施用紫圓茄種質資源鑒評及創制和優質高產新品種選育
由河北農業大學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構建了涵蓋5大洲36國的種質庫,明確222份材料的親緣關系和群組劃分;開發了3個目標性狀精準鑒定技術,篩選優異種質51份,解決了親本雜交選配效率低和設施用優異種質高效創制的難題。明確了氮效率和果色遺傳規律,建立了遠緣雜交創制抗黃萎病種質技術,為突破性品種選育提供了理論技術支撐。建立了“群組劃分-遺傳解析-精準鑒定-雜優利用”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攻克了多性狀同步改良技術難題,創制優異種質32份,育成新品種5個,其中2個品種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同類品種第一。項目成果推廣覆蓋6大區域,新增純收益18億元。院士等專家認為本成果破解了茄子種業“卡脖子”難題,打破了設施長季節栽培被國外品種的壟斷,實現了品種更新換代,顯著推進了我國茄子產業高質量發展。
13.河北省糧食主產區耕地質量提升與養分精準管理技術
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揭示了河北省糧田土壤肥力現狀與40年演變規律,建立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制定了山前平原“穩磷、穩鉀、持續增加有機質”,低平原“增磷、控鉀、快速提升有機質”的養分調控原則。揭示了主要土壤肥力因子的提升機制及對作物產量的貢獻,確定了區域培肥目標與優化施肥量。創制了提升耕地質量與養分精準管理的4項技術與產品,秸稈切段還田、有機替代、養分立體精準調控、全程水肥調控等顯著提高了秸稈碳轉化效率和農田養分利用效率。集成創新了2套耕地質量提升與養分精準管理綜合技術模式。項目成果近3年累計推廣7547.3萬畝,土壤有機質提高0.45-0.65g/kg,肥料利用率提高5.6個百分點,增產糧食9.60億kg,新增產值25億元。
14.谷子新種質矮88的創制、遺傳解析與應用
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等單位完成
傳統谷子品種稈高易倒產量低而不穩,穗頸長易掉穗落粒,難以機械化規模化生產。該項目創制出矮88新種質,以該種質育成25個中矮稈品種,全國覆蓋率38.04%,河北覆蓋率69.2%。夏谷品種株高降低18cm-35cm,產量提高16.4%以上;春谷品種株高降低39cm-70cm,產量提高15.0%以上。新品種抗倒性提高,穗頸縮短,機收掉穗率減少48%-82%,收獲總損失減少61%-66%,成為谷子矮化綠色革命的骨干種質。精細定位和克隆了4個矮稈基因,發掘了矮88控制株高的15個QTL位點,明晰了qPH1.3、qPH9.2和qPH9.5主效位點單一和不同組合的量化降稈效應,實現了株高育種的精準設計;克隆了矮稈基因SiGA2ox1,成為谷子新的綠色革命基因。開發出SiGA2ox1株高和Seita.9G064000短穗頸基因標記,使谷子育種上升到分子水平。新品種全國累計推廣3589.0萬畝,近三年推廣1136.7萬畝,節支增收303991.2萬元;在河北累計推廣1643.8萬畝,近三年368.2萬畝。
15.結直腸癌精準診療策略的創新性研究與臨床應用
由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等單位完成
結直腸癌是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該項目發現用于結直腸癌精準診斷、篩查以及靶向治療的新分子,并闡明其作用機制。首次闡明表觀遺傳調控網絡mRNA-miRNA-lncRNA對結直腸癌發生、發展及微環境重塑的重要作用。率先提出手術方式等對結直腸癌預后的影響。推進結直腸癌診斷優化和技術革新,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形成流程化、標準化微創手術體系,確保手術同質化。構建結直腸癌AI影像輔助診斷平臺,研發結直腸癌AI影像判讀軟件,診斷效率提升50倍,準確率達98%。核心成果在北大人民醫院等十余家一流三甲醫院應用。
16.乳腺癌規范化診療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
由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主持制定了2部、參與制定13部國家級指南,全面涵蓋乳腺癌診斷、治療、康復體系,規范和提升了不同地域診治水平;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靶向藥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研究,據此成果獲批1類新藥上市,改寫了乳腺癌臨床診療指南;率先提出了2套乳腺癌治療的新方案,并在國際平臺注冊,改善了乳腺癌臨床結局;首次證實JARID2是乳腺癌臨床療效預測指標;證實FOXP3等17種分子是其復發轉移標志物。項目成果在全國15家大型三甲醫院應用,3年累計診治患者35676例,生存率提高10%以上。1類新藥累計新增利潤4.75億元。
17.膝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膝關節穩定性力學分析及臨床應用
由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首創完成上脛腓關節區域的解剖學測量及三維空間結構的數據分析。發明了脛骨平臺后外側特殊構型接骨板,開創了脛骨平臺骨折固定的新方法。發明了接骨板加壓器,使手術進一步化繁為簡。采用有限元分析和生物力學方法,奠定了特殊構型接骨板的臨床應用依據。開創了最簡便的單一平臥位、單一微創切口治療嚴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全新理念。項目開創了脛骨平臺骨折的顛覆性創新臨床治療方法,為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理念。新型器械的發明填補了內固定鋼板中國創造的空白,提高了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簡化了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方式,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節省了醫保支付,前所未有地降低了患者致殘率。
18.多模態磁共振新技術在神經系統病變中的應用研究
由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等單位完成
該項目發現腦老化進程中形態及功能規律,建立腦老化影像數據庫,填補了國內空白。揭示了糖尿病加速腦結構改變和功能退變規律。建立了腦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性斑塊特征評價體系。開創性使MRI研究聽覺中樞功能成為現實,首次用功能MRI證實感音性耳聾患者的聽覺中樞的狀態。首次建立胎腦兒靜脈正常參考值,填補了胎兒MRI技術和影像診斷空白。成果在30家醫院應用,近3年完成10余萬次病人檢查,提高醫院相關項目檢查成功率至90%以上。
19.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關鍵防控技術及應用
由河北醫科大學等單位完成
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發病率高,是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高危因素,亟待建立新的防控技術。該項目提出了發病機制新理論。明確了發病機制的關鍵分子。發現了新的干預靶點。建立了新的干預技術。構建了多種睡眠呼吸障礙疾病模型,開發了“小動物生理功能多指標同步監測分析系統”。項目推進了此類疾病的規范化治療,提高了臨床醫師對該類疾病的診療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白蛋白結合型納米藥物遞送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究
由石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
白蛋白納米制劑具有較強的技術壁壘,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亟須實現該技術國產化,解決患者用藥需求,并發明新遞送技術以適應更多的抗癌藥物。該項目發明連續流、可線性放大的生產工藝,首家實現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國產化,質量優于進口產品。發明了速溶型白蛋白納米粒技術,提高了臨床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已成為新的平臺技術。發明了西羅莫司白蛋白納米粒,解決該藥物無法靜脈給藥的問題,將適應癥拓展到抗腫瘤領域,在國內首個獲得臨床許可。發明了連續流白蛋白自組裝技術,解決了白蛋白與極性較大的難溶性藥物無法形成納米粒子的問題,成功開發了多西他賽白蛋白納米粒,在中美兩國均首家獲得臨床許可。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國產化首家上市,上市三年累計銷售331.33萬支,累計治療超過100萬人次,節約患者用藥成本超過百億元,近三年實現銷售額39.1億元。
21.天然產物抗腫瘤藥物篩選的關鍵技術創新及轉化應用
由河北大學等單位完成
我國天然產物,特別是中草藥資源豐富,但尚未研發在國際上占主流地位的抗腫瘤藥物。該項目發明新分離技術,顯著提高了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效率。構建高通量化合物結構鑒定平臺,為紫杉烷等復雜化合物結構解析提供了便捷、實用和可靠的方法,顯著提高了鑒定效率。發現天然產物新骨架結構。實現了倍半萜內酯化合物(BBT-55)和芳甲酰脲偶聯喹唑啉類化合物的專利轉化和研發合作。項目技術專利轉讓至石藥集團歐意藥業等多家企業,幫助制藥企業新增利潤600萬元以上;與企業聯合進行專利化合物的國家I類抗腫瘤新藥開發,有望持續獲得經濟收益。
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企業技術創新獎)
2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54所始建于1952年,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三年,54所承擔國家、省部研究課題100多項,在載人航天、嫦娥工程、火星探測、北斗導航、中國天眼等重大工程的關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取得授權發明專利859件,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6項。54所充分發揮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帶動作用,近三年編制國家和行業標準27項、3GPP國際標準3項,提交5G技術提案3份。倡議成立了衛星應用技術產業聯盟、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設聯盟等,助力科技冬奧、智慧崇禮建設,參與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設計、2021京津冀物聯網產業對接活動;在河北注冊了遠東通信等8家高科技公司,產品覆蓋公共安全、軌道交通、應急通信等國民經濟領域。河北省內的合格供方占比45%,2020年從河北供方采購經費達33億元。2021年4月20日,54所與石家莊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揮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帶動河北省電子信息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快速發展。
23.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是專業的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離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國家綠色工廠、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公司近三年研發投入5.58億元,建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技術研發平臺10個。公司推行全員創新“十、百、千”工程,堅持工藝裝備每年升級改造;持續開發新產品,獨創“三步走”到“五步走”的“實驗室經濟”研發管理模式,做到項目開發零風險;持續發現新的功能成分及應用,提出植物資源“吃干榨凈”的發展理念,實現“從0到1”的突破。公司辣椒紅、辣椒油樹脂、葉黃素產銷穩居世界第一。獲授權專利233項。公司2020年銷售收入39.12億元,出口1.5億美元,品牌價值位居中國自主創新品牌價值評價第三名。公司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28項,行業、團體標準2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