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河北省委網信辦、北京市委網信辦、天津市委網信辦、山西省委網信辦、遼寧省委網信辦、吉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委網信辦、甘肅省委網信辦、青海省委網信辦及中國新聞網主辦,河青新聞網等長城沿線九省市重點新聞網站協辦的“弘揚長城精神 傳承愛國情懷”網絡主題活動,已于12月24日正式啟動。
據介紹,河北境內的喜峰口段長城,距今已有500年多年的歷史。其中,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重修于嘉靖、萬歷年間的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是明代薊鎮長城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潘家口水庫修建,潘家口關城和部分長城被淹沒,形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而隨著水庫水位漲落,“水下長城”時隱時現不斷浮沉,加劇了風化作用對墻體影響,亟待修繕。為此,在河北省文物局指導下,有關單位啟動了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
日前,記者探訪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現場時看到,這段長城位于遷西縣和寬城滿族自治縣交界處,城墻為磚石結構。長城依山勢而下蜿蜒入水,消失在潘家口水庫中,五百載光陰已使它與山水融為一體。在現場,文保專家和工人們一起對露出水面的長城墻體進行搶險維護。
據了解,該項目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負責設計和施工,將在長城保護維修理念、工程管理體制機制、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創新。此次修繕對象為該段長城枯水季節能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本著“修舊如舊”原則,以現狀整修、排險為主旨解決長城本體的結構安全問題。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勇是此次長城保護維修工程的負責人。他說:“這次保護維修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最大限度保護文物歷史風貌。”在整個維修的過程中,補砌的位置要采用原始工藝、原材料、原做法。如果可能,他們會盡可能選用從古城墻上脫落的磚石進行編號剔補;在局部需要結構補強的位置,他們會采用原工藝的青磚,每一塊從制作到運輸、從質量到尺寸都有著嚴格的標準。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的修繕難點,一是水對于長城本體的侵蝕和沖刷,對長城下部基礎地質層進行了破壞,致使長城墻體抗壓能力減弱,形成坍塌和滑塌;另一個難點就是運輸。”張勇介紹,潘家口水庫庫區內沒有陸路相通,所有的修繕材料都是經過船運,再使用工人自制的提升機,到達固定位置后再人工搬運到海拔相對較高的地方。
記者在探訪期間獲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河北省古建所、中國文保基金會,利用數字技術采集積累全景影像和多段長城三維模型,助力這段“水下長城”的修繕保護。
專家介紹,通過數字化數據成果,科學地記錄施工過程,直觀的反映修繕效果,并在過程中及時發現施工中的問題,實現對修繕的工程管理。
據悉,喜峰口西潘家口段維修工程將于年底完工。
文/河青新聞網記者薛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