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祥院士
宋大祥院士生平
宋大祥是浙江紹興人,生于1935年5月,在上海、杭州長大,小學期間就曾跳過級。生于亂世,他的父母一心希望天資聰穎的他成為一名醫生。當時蘇州東吳大學(后江蘇師范學院)有醫學預科,學習三年后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再深造五年是學醫的一條理想途徑,也成為宋大祥的父母為兒子安排的一條成才道路。
于是,1949年,年僅14周歲的宋大祥在讀完高一第一學期后,直接考入了東吳大學的生物系,成為一名少年大學生。報考生物系而不是醫預科,是因為當時生物系的錄取標準稍低,考慮到他少讀了高中二年半的課程,入學考試的成績顯然不會太好,才采取了權宜之計。
宋大祥在東吳大學生物系選修了大量醫學的課程,以便于高年級后轉系。誰知解放后院系調整開始,東吳大學醫學預科的學生轉入上海第一醫學院,轉系學醫的愿望就落空了。中國因而少了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卻因而收獲了一位“對現代蛛形學做出最好和最重要的貢獻”的生物學家、科學院院士。
鮮為人知的是,宋大祥的名字也是因為這次“歪打正著”的報考得來的。宋大祥原名朱予銘,又名朱錫文,當年報考東吳大學時得到一位姓宋的輔導老師的大力幫助,而這位宋老師家沒有兒子,感恩圖報的朱予銘就在父母的支持下改名為宋大祥。
“文革”期間宋大祥無法進實驗室工作,就省吃儉用買了一部舊留聲機,偷偷地跟著“靈格風英語”的唱片自學英語。宋大祥精通英、法、俄、日、拉丁五門外語,幾乎都是通過刻苦自學掌握的。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第一次公派出國留學考試,只考一門外語,他一下子就考過了,比很多外語學院搞英語教學的老師分數還高。”
宋大祥1979年被派往法國留學,有一次一個博物館館長頗為得意地拿出一個蜘蛛標本給他看,告訴他說這是解放前一位法國科學家在北京采集的。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學成后立即回國,成為最早的一代“海歸”。
到上世紀70年代,由于農業中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農業成本不斷提高,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作物和人體中有機磷的積累逐漸增多,學術界許多有識之士把害蟲的生物學綜合防治又提上了日程,蜘蛛受到了生防工作者的關注。而當時我國蜘蛛分類基礎薄弱,宋大祥才“半路出家”去研究這一領域。
1979年宋大祥去法國留學,讓國際蛛形學界第一次聽說中國大陸有人研究蜘蛛。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積極推動中國蛛形學會的成立及《蛛形學報》的創辦。在短短幾年時間里,他與朱傳典、趙敬釗等學者接連出版和發表了許多專著和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以至于日本著名生物學家八木沼健夫主動提出,鑒于中國的研究水平,應把日本的“東亞蜘蛛學會”改名為“日本蜘蛛學會”。
對此,起初有些日本學者表示異議,認為此名稱沿用已久,不宜改動。但由于八木沼健夫的多次提議,更由于中國科研工作者在該領域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日方在1986年的年會上經激烈爭議后,以2/3的贊成票投票通過,決定在1988年該會創立50周年后正式更名。
1999年初調入河北大學,當年11月,宋先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省自己培養出的第一位院士。”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以來,宋大祥主編和參編了專著、工具書數十部,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的20多篇,為我省乃至我國動物學研究和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宋大祥院士看捕鳥蛛
河北大學已進一步確立了蛛形學在全國的研究中心地位,并向動物毒的開發應用和節肢動物的分子系統學方面大力拓展,這一切,宋大祥功不可沒。河北省院士聯誼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宋先生是河北省院士聯誼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并從2005年起一直擔任聯誼會會長。”到2006年秋省院士聯誼會會員已發展到231名,占“兩院”院士總數的六分之一,基本涵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有學部。
在科學界,具有豐富外事工作經驗的宋大祥的交際、組織能力與他的學識同樣有名。2006年8月,河北省院士聯誼會組織院士們實地考察了唐山曹妃甸工程建設情況。那一次,院士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為我省帶來69個科技合作項目,其中55個與我省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成功簽約。
2006年9月13日,宋大祥住進北京301醫院。“當時他的血色素只有五點幾,醫生說隨時都有暈倒的可能。可是進病房的時候,他還是行色匆匆、大步流星,護士們跟在后頭追都追不上,急得直喊‘您沒有必要走那么快’,他這才回過頭來笑笑,‘哦,忘了自己是病人了’。”宋肖霄回憶道。
“有幾部書,宋先生在住院期間一直堅持在病床上校改。”其中《河北動物志·甲殼卷》一書,600多頁,宋大祥在病榻上三易其稿,雖然最后實在沒有逐字逐句推敲的體力,但在把關之余,仍會為用哪個圖版效果更好之類的細節對助手耳提面命。
直到2007年5月19日,發現癌變大面積轉移前的10天,宋大祥還趕回保定參加了全國生物基礎教學會議。
2007年11月,宋大祥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宋肖霄回憶說:“父親對自己的病情分析得很透徹,但只是偶爾對護工嘆息說自己可能看不上北京奧運會了,其他時候總是顯得很樂觀。癌癥晚期病人非常痛苦,很多原來脾氣很好的病人都會變得暴躁,但父親從來沒有,醫護人員都說很少見到克制力這么強的病人。但是就在那個月的一次談話中,父親對著我哭了———他以前從沒有在我面前落過淚。
“那天晚上他對我回憶了自己一生科研治學的經歷,然后非常難過地說,‘我想多活幾年。不是為了享受、為了榮譽或者為了別的什么,實在是有太多的工作還沒來得及做。’然后他就流著淚說不出話來……”
1月25日19時40分,宋大祥在保定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溘然長逝。
宋院士的主要學術貢獻
宋大祥,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生于浙江紹興,1953年畢業于江蘇師范學院(原東吳大學)生物系。河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早期研究甲殼動物橈足類、枝角類及環節動物的分類和生物學。最早提出中華絨螯蟹生殖洄游受阻是其減產的主要原因,在學術上首次揭示了醫蛭的生殖全過程。70年代末開始從事蛛形學動物的系統學研究,解決了蟹蛛科、狼蛛科、平腹蛛科和肖蛸科等科中的許多種屬的分類問題。同時對蜘蛛的紡器、聽毛、染色體、精子發生和包裝進行了研究,對某些分類單元的系統學提出新的見解。至今建立2個新亞科14個新屬,已發現300余新種。編著有《螞蟥》、《中國農田蜘蛛》、《the Spiders of China》以及《中國動物志》中有關“淡水橈足類”、“蟹蛛科”和“平腹蛛科”等卷冊,為本學科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