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艘輪船靠泊在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泊位裝貨(資料片)。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8月28日,唐山港迎來通航30周年紀念日。
從1991年首次通航,到2021年貨物吞吐量躍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僅僅用了30年。而這一歷程,世界上許多港口甚至走過上百年。
成績的取得,源于藍色的思維。唐山推動城市由內陸資源型向沿海開放型轉變:“港口”,被列為唐山“四大優勢”之首;“向海發展”,位居我市“八個發展”首位;“海洋產業”首次寫入“四大支柱產業”……
貫徹落實市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唐山港,三十而立,擁抱蔚藍的唐山,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勢,持續釋放著開放競進、加速轉型的新動能。
(一)
面朝大海,左手直指蒼穹。
一尊孫中山銅像,矗立在海港經濟開發區京唐港畔。25萬噸級巨輪,從這里駛出渤海灣。波瀾壯闊的征程,在他所指遠方。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曾提出宏愿:擬于直隸灣筑建不封凍之深水大港,與紐約等大。
斯人雖已逝,舊夢終成真。
8月28日上午,京唐港港池蕩起微瀾,薄霧輕紗初散。裝船機、岸橋、門機等“鋼鐵俠”舉重若輕,將貨物穩穩裝進巨輪;配送車輛穿梭于堆場和碼頭之間,劃出道道緊湊的線條……
在唐山港大廈內,港口轉型升級座談會也在緊張進行。回顧往昔,更展望未來。
時光回溯到198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神州大地,吹醒了沉睡的鹽堿灘。那年,大學畢業后的李宏民被分配到唐山港工作,參與港口破土動工。
走到工地,迎面拍上腳下這片熱土的,是洶涌而來的浪潮。
“當時,唐山震后重建、百廢待興,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是以‘砸鍋賣鐵’的膽識和魄力建港口。” 至今回憶,李宏民仍熱血沸騰。
在不毛之地建設“北方大港”,談何容易?堿花如霜,風沙漫天。
“一號工程”“龍頭項目”……張貼的標語背后,是唐山人民歷經浩劫,以港口興市、涅槃重生的期盼。“承載厚望,再苦再難,也要把港建起來!”望穿大海,他在夜里夢見春暖花開。
1991年8月28日,隨著一聲汽笛鳴響,“海龍”號滿載原鹽從京唐港8號泊位駛往大連港。目送輪船漸行漸遠,李宏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京唐港首次通航,從此打通唐山通往世界的黃金水道,百年夙愿終得償!
唐山,擁有229.7公里海岸線、446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分別占全省的47%和64%,是名副其實的濱海城市。
然而,數千年來,沉寂的海濱曾經只有漁船往來。經濟要素集中在內陸,影響了城市的開放程度和發展質量。
大海潮起潮落,時代澎湃向前。
就在京唐港投入運營不久,以建設首鋼礦石碼頭為開端的曹妃甸港前期調研工作也拉開了帷幕。2005年,隨著曹妃甸25萬噸級礦石碼頭通航,唐山港“一港(唐山港)雙區(曹妃甸港區和京唐港區)”的格局正式形成。
滄海桑田,見證劈波斬浪。30年走過,唐山港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接卸港、最大的鋼材輸出港、最大的煤炭輸出港、我國重要的油氣進口基地和儲備中心,服務重大國家戰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樞紐港地位進一步鞏固。
今年前7個月,唐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0967萬噸,同比增長6.79%。數字,彰顯著唐山對于大海呼喚的回應。
再環視全國,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高達60%,對外貿易運輸量的90%通過海上完成;放眼世界,全球35個國際化大都市中,31個是濱海城市和港口城市……
唐山順應潮流,奮楫更遠航。
(二)
唐山港智慧碼頭控制中心,在唐山港津唐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生產調度部副經理孫永建看來,更像個魔幻“網吧”。
他坐在電腦前神情專注,雙手握著搖桿,向下一拉,自動化軌道吊的吊具就隨之向下移動,精準連接了集裝箱鎖孔;向上一提,一個集裝箱便被吊起穩穩放置在無人集卡車上,運往碼頭……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
他應用的,是世界最先進的碼頭智能化管理系統,“像人一樣,也有‘大腦’‘軀干手腳’‘眼耳鼻舌’和‘神經網絡’。”孫永建說,到2025年,專業化碼頭將全部實現設備無人操作、自動化運行。
加快北斗、5G、區塊鏈、供應鏈、物聯網等智能技術在生產運營中應用,唐山港正在加快向現代智慧港口轉型。
推動港口轉型升級,是加快“三個努力建成”步伐的重要抓手,蘊含著對唐山加快國際化、現代化步伐的核心要求——
從建設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看,唐山港處于“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一帶一路”橋頭堡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從建設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看,環渤海地區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唐山港必將吸引生產要素加速聚集;
從建設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看,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唐山港地位突出、潛力巨大。
如何持續釋放潛力?唯有革新。
8月28日,唐山港通航30周年當天,唐山港口集團國際集裝箱發展有限公司揭牌。“這為港口轉型升級送上了一份厚禮。”唐山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宣國寶說。
30年走過,雖然唐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已位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但與腹地產業結構高度相關,貨種仍以煤炭、鐵礦石等大宗散貨為主,走貨量大,但相對單一。
加快港口轉型升級,優化港口貨種結構是關鍵。與唐山市壓減產能和調整經濟結構同步,“唐山港將大力推進外貿集裝箱業務發展,加快由‘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型。”宣國寶說。
除了貨種結構,唐山港還面臨貨物進出如“酒肉穿腸過”,對腹地輻射拉動不充分的難題。
從集疏大港邁向世界一流綜合貿易大港,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局長趙立軍打了個比喻,“‘港口’好比游客出行途經的交通中轉站,我們希望吸引他們能留下來,吃、住、游。”
港口后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體現著港口的綜合實力。趙立軍說,將鼓勵和吸引通過唐山港運輸的貨物就地交易,發展離岸金融、保稅交易等,拓展港航服務產業鏈。
以藍色的思維改寫煤都的歷史。向海,為唐山這座資源型城市轉型開辟出廣闊空間。
唐山港不斷提升鏈接能力,“朋友圈”越來越大,是曹妃甸港集團總經理助理李進祿近年來的直觀感受。
“經阿拉山口,向西連接中亞、歐洲;經二連浩特,向北連接蒙古和俄羅斯;經滿洲里口岸,經西伯利亞鐵路直達歐洲。”隨著唐山港在華北、西北、東北陸續建設40個內陸港,以及6條國際班列運行線路先后開通,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進一步顯現。
黃沙漫道聯中外,駝鈴笙笳通古今。海洋的氣息已沿著絲綢之路拂過滄桑,奏出沙與海交響的新曲。
(三)
1.4公里,廠區距離港口的距離。
河鋼集團唐鋼公司從主城區搬遷到樂亭,“生長”在離海最近的地方。
皮帶管廊,凌空飛架。“前港后廠、車船直取,既降低了運輸成本,又從源頭上解決了污染問題。”河鋼唐鋼新區能源環保部部長龐得奇說,他們致力于打造“世界最清潔鋼廠”。
鋼花依舊紅勝火,鋼城已是綠如藍。
與鋼鐵企業聯系緊密的三友集團,也是綠色轉型的典范。鋼鐵廠海水淡化后剩余的濃鹽水,被三友吃干榨凈。
“我們在全國首創的排廢濃海水生產純堿新工藝,每年可節約原鹽60萬噸,節水1000萬立方米。”三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春生說,產業循環賦能了海洋化工。
經略海洋,類似的產業加速臨港聚集。
實施“海洋+”行動計劃,唐山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化工、濱海旅游和海水利用四大優勢產業,海洋鹽業和海洋漁業兩大傳統產業,海上風電、海洋船舶工業等新興產業的海洋產業體。
海洋產業,已上升為唐山國民經濟“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與“精品鋼鐵”等并列。
如果說“產”是港、城發展的動力支撐,那么“城”則是港、產發展的聚合平臺。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資源瓶頸和環境壓力逐漸顯現,陸域資源和發展空間受限。唐山以“城市由內陸資源型向沿海開放型轉變”的應對之道,向海圖強。
逐夢海洋,唐山正在推進港、產、城“三位一體”戰略布局。依托獨特的港口資源優勢,曹妃甸區已經由一個不足4平方公里的帶狀小沙島,發展壯大為21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如今常住人口38萬,城鎮化率達到73.5%。
走過30年,唐山港龍頭高昂,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綜合貿易大港,為唐山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為建設現代化沿海強市、加快“三個努力建成”步伐注入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