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張藝萌 劉瀾瀾)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54年前的邢臺大地震走來,篳路藍縷、一路歌行,在探索防震抗震規律的艱辛道路上,譜寫出昂揚向上的進行曲。
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默默扎根于荒野僻壤,大膽探索、科學求真,用半個多世紀的奮斗與堅守,展示著人類戰勝地震災害的堅定信念。
紅山基準臺。資料圖
他們是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臺英雄團隊。1月6日,中央宣傳部、應急管理部聯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先進事跡,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臺作為3個集體之一,獲得“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
專業敬業顯本色
從考驗中出發 成長為綜合性地震臺站
1966年河北邢臺遭受了一次讓人震驚的嚴重破壞性地震。同年7月,紅山基準臺在邢臺地震的嚴峻考驗中誕生,它在抗震救災和地震考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紅山基準臺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有組織、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的地震臺。可以說,新中國的地震研究就是從紅山臺開始的,從此拉開了我國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實踐的序幕。
紅山基準臺所轄臺站分布圖。資料圖
2005年,紅山基準臺安裝了MT、ELF等先進的進口儀器,率先開始了大地電磁測深觀測。2011年,流體觀測井——寧晉井歸紅山基準臺管理。2012年河北省八個基準站中唯一的GNSS核心站在紅山基準臺建成。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觀測系統也設在了紅山基準臺。2019—2020年,紅山基準臺聯合北京大學,以巨厚沉積結構與地震災害為區域特色和學科特色,成功申報科技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今天,紅山臺的地震觀測方式已由最初的人工觀測、模擬記錄,逐步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臺站現已發展為下轄11個子臺,涵蓋測震、電磁、流體、形變四大學科,承擔地震監測預測、地震應急、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多項任務的開放式、國際性、現代化的綜合性地震臺站。“有人看護、無人值守、遠程維護、多維產出”的新模式轉變,遠程數據處理、視頻會商、視頻會議、同步學習也已在紅山臺實現。
扎根基層守初心
“我們都是追夢人”
紅山基準臺成立之初,距離邢臺市隆堯縣城9公里,到最近的村子也要3公里,當時臺站四周都是玉米地,交通極其不便。
紅山基準臺成立之初。資料圖
“說實話當時的條件僅僅具有最低限度的生活條件。”紅山基準臺監測預報室主任胡秀娟說,臺站當時沒有生活用水,每隔兩天附近村子的一個拖拉機拉著一個大罐子,里面裝著水,他們就用大大小小的水桶去接,放在宿舍里,用來洗漱。不能洗澡,為了省水連頭都是好幾天才洗一次。每次害怕去廁所,因為墻上爬滿了胖胖肥肥的壁虎,宿舍的墻上偶爾也會有,需要自己做飯,食堂的水桶里經常發現淹死的大老鼠。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臺站同志們能夜以繼日地開展監測工作。
紅山基準臺成立之初。資料圖
地震監測工作煩瑣而枯燥,無論刮風還是下雨,無論周末還是節假日,絕對觀測室位于野外,但是監測工作一年365天從不間斷。
“在外人眼里,地震監測工作似乎是件輕松活兒,但是地震監測需要用心去接近它、掌握它、戰勝它,并最終完成它。當“急、難”任務擺在面前時,當工作和家庭發生矛盾和沖突時,一個沒奉獻精神的人,是難以勝任這項工作的。”胡秀娟告訴記者,“我問地震監測的前輩,當初是怎么堅持下來的,我印象特深的是,他們說,我們都是追夢人啊。”
砥礪奮進結碩果
紅山地震人用青春換來滿墻獎狀
走進紅山臺辦公樓,首先看到的就是滿墻的獎狀。
建臺以來,紅山基準臺在中國地震局資料質量評比中榮獲前三名136項,其中第一名31項、地磁基準十一連冠、兩次大震速報五連冠;在河北省地震局資料質量評比中榮獲前三名153項、其中第一名85項;獲得國家局科技進步獎2項,其中一等獎1項;獲得省局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一等獎1項;獲得省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20項,其中一等獎6項。
2020年榮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資料圖
此外,紅山基準臺2003年榮獲中國地震局“全國地震臺站工作先進集體”,2019年榮獲中國地震局“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2009年榮獲中國地震局“廉政文化建設先進集體”,1996年1人榮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4年榮獲得河北省直“五一勞動獎狀”,2007年至2019年連續13年榮獲河北省地震局“先進單位”和臺站規范化管理第一名。2021年,獲得由中央宣傳部、應急管理部聯合授予的“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
地震應急中流動儀器架設。資料圖
“記得一位來紅山臺參觀考察的同行問這滿墻的獎狀是如何得來的,我們說,每一張獎狀背后,都隱藏著一代代紅山地震人的堅守和執著,都是紅山地震人用青春換來的。”胡秀娟說。
建臺以來,紅山基準站承擔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發計劃、河北省科學技術廳項目、中國地震局星火項目、震情跟蹤工作任務、河北省地震局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共計180余項,先后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地球物理學報》、《地震學報》、《中國地震》等刊物發表論文160余篇,參與獲得軟件著作權7項,專利2項。目前,紅山基準臺26名技術骨干中,擁有高級職稱8人、碩士學位5人、碩士在讀5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3人、注冊河北省科技專家庫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