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7·28。距離那個血色的凌晨,已有44年了。這些年,每到這個時候,唐山的大街小巷都會有人點一小簇紙火,祭告親人。
這一刻,悲傷如海,整個城市都小心翼翼。
人們失去的親人的名字,不僅在他們心里,也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上。
這組長長的紀念墻,鐫刻著24萬地震罹難者姓名。黑底、黃字,密密麻麻,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生命,牽動著許多人的悲傷,即便只是看上一眼,都會心生悲涼。
紀念墻下白色的、粉色的、黃色的花似乎一度柔化了這種悲涼,也襯托出地震遺址里殘存建筑物的扭曲與張牙舞爪。
當然,這些鋼筋水泥也是“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見證。
一個新唐山從廢墟瓦礫中崛起,打破了“從中國版圖上消失”的斷言;一項項震驚世界的成就,刷新了世界對唐山、對中國的認知。
這種英雄氣概盡管無聲、無形,但它蘊藏在最普通、最廣大的民眾中。截癱療養院里的每一位人員、巷道里行走的礦工、扯著嗓子吆喝生意的商販、跳廣場舞的大媽……曾經地震從他們身邊奪走了許多,但他們還是咬牙挺了過來。
唐山地震后,有幸存者在接受心理治療時曾坦言,“我只想說、只想哭”。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主人公說:“我要是花紅柳綠地活著,就更對不起逝去的親人了。”
專家也表示,“災難不僅給幸存者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損失,也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創傷。這種傷害更隱蔽、更持久,更需要被理解和關注。”
所幸的是,我們在這方面已開始著手,并基本形成長效機制。不管是在非典還是汶川地震,不管是玉樹地震還是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都看到了對經歷者身、心的同時關注,而且幾乎與救災同步。
這是抗震精神對現在的積極意義,也是抗震精神在當下更深刻、更有溫度地表達。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南方洪災還未消退,面對一次次新考驗,我們看到了全國上下齊心,也看到了凡人微光,而如何將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如何讓每一個人都能安全、健康,是巨大考驗,也是對弘揚抗震精神效果的檢驗。
44年過去了,讓我們記住災難,一路向前。無論如何,生活還得繼續。(郭慧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