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路娟)說起孫德民,也許有些人覺得陌生,但只要提起河北梆子《李保國》,相信很多人就會搖頭變點頭了。沒錯,孫德民就是河北梆子《李保國》的編劇,也是河北省著名的劇作家。
河北省著名劇作家孫德民。長城新媒體記者 路娟 攝
今年79歲的孫德民,從事戲劇創作50多年,先后創作了五十余部戲劇和十余部影視劇,1995年獲終身成就獎“關漢卿獎”,十部作品入選中宣部 “五個一工程”獎,七部作品獲文化部“文華獎”,本人六次獲“文華編劇獎”。
他的作品大都反映農民生活,關注的是農村基層干部。在創作河北梆子《李保國》時,他深入太行山區采風兩個多月,行程幾千公里,到李保國親身工作的地方,體驗楷模之路;在創作話劇《塞罕長歌》過程中,雖已七十多歲高齡,他依然冒著嚴寒酷暑深入壩上采風,半年多時間四次上塞罕壩,深入林場一線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采訪了50多位三代塞罕壩建設者。他說:“搞好文藝創作需要始終堅持崇高的藝術追求和工匠精神,下苦功夫、硬功夫追求細致、精致、極致,做到‘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才能成就大作力作。”
“從生活到戲劇的耕耘,劇作家要像農民種地一樣,向生活深深地彎下腰去。”這是孫德民一直以來堅持的創作原則。從倡導生態環保理念的河北梆子《百合嶺》,到謳歌民族大團結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禪》;從反映改革開放中農村改革艱難歷程的《霧蒙山》,到探索“話劇民族化”的成功實踐話劇《成兆才》;從生動反映時代楷模扎根太行山的農業專家《李保國》,到全景式展現塞罕壩生態建設故事的話劇《塞罕長歌》等等,每一部作品都在謳歌時代,謳歌人民。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如今,雖然年過古稀,但孫德民仍然在創作一線,他的下一步作品《荷花淀》也正在創作中。他說:“這么多年的創作,已經和戲劇、劇團結下了不解之緣,戲劇已經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要身體允許,自己就會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