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保障房,房市的一根“平衡木”
房價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的“晴雨表”。但房價形成因素很多,保障性住房的推進,將在房市中形成怎樣的作用? 在一些人看來,特別是部分房地產商看來,保障性住房建設,對于高企的房價并不是一個利好。實際影響是如此這般嗎?按照這些房產商的邏輯,他們認為,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商品住房價格是一個利害關系,過多的保障住房的興建,將“瓜分”房市份額,降低商品房價格。應該說,房地產商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從有利于房地產價格、住房市場健康發展來講,從豐富市場供應、妥善處理市場和政府關系角度講,保障性住房建設都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為,過高的房價有非理性因素吹起的“泡沫”。長期上漲的房價,調足了購房者的胃口,消耗著相當一部分購房者的消費需求和改善生活品質的機會。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推進,無疑將使得房價從非理性因素中擺脫出來,至少使住房供應體系更為多層次化、多元化,能夠在不同住房需求之間實現平衡和共贏。 事實上,形成各方都受益的房市,也是各方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市場本身的不健全,加之法制法規、土地供應、住房體系等的現實架構,導致一邊住盼所居的剛需一族望房興嘆,一邊是高企的房價,保障性住房將起到“平衡木”的作用。 在調控房價方面,相關方面曾多次出臺過相關措施,但作用并不明顯,甚至存在著越調越漲、越漲越調的惡性循環。新一屆政府在房價和滿足居民住有所居方面比較側重“兩手抓”,遵循了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住房供應規律。從一些地方的實踐來看,這樣的做法也是比較有效平衡房價的一個有益實踐。 推進保障房建設,更好發揮保障房“平衡木”作用,要強化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上的責任,既要保證數量,能夠滿足既定目標,又要確保保障性住房的質量,在區位、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避免使保障性住房成為“雞肋”,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適居性,從而形成多個層次的住房供應局面,緩解房價上漲的壓力,滿足剛需一族及進城務工人員住房需求。 李克強總理所做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指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今年新開工700萬套以上,其中各類棚戶區470萬套以上,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進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軌運行。創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資機制和工具,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為保障房建設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支持。報告對數量、資金投入及保障房建設的作用等均做了明確的闡述。從中央層面進一步突出了保障房建設作用,無疑對于構建健康可持續的房地產產業將注入健康的“活水”。城鎮化是大勢所趨,未來三到五年,將是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滿足不同階層住房需求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兜底作用將越來越明顯,也將有利于整個城鎮化進程,使房價更趨于理性。(張立) |
關鍵詞:保障房,房價,住房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