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理發師潘淑芬義務為困難群眾理發28載
潘淑芬上門為孫老伯理發、刮臉。 日前,在南皮信合家園小區,60多歲的孫老伯坐在自家窗邊,等待著一位客人的到來。終于門鈴響了,潘淑芬笑著走進了家門。孫老伯和老伴高興地坐好,等待理發。幾乎每月一次,潘淑芬就要上門為老人服務,她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年到孫老伯家為老兩口義務理發了。 16歲,接過父親的愛心剪刀 潘淑芬出生在南皮縣潞灌村,父親潘興彥是一位老理發師,年輕時就在本村開了一間理發館,一直到他59歲去世,終生都在從事理發行業。父親樸實厚道的為人,熱情的服務態度,嫻熟的理發技術,深得人們的喜愛,四鄰八村的都愿意去他那理發。誰家的小孩兒剃胎頭、誰家老人行動不便,喊一聲他便上門去服務。村上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家庭困難的來理發,他常常不收錢。 幼小的潘淑芬很不理解:“爸爸,人家給你錢你怎么還不要???又不是白要他們的錢。”“孩子,咱會這個手藝,遇到有難處的,能幫點就幫點吧。讓每個人都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有個新面貌,有個精氣神兒,就會覺得生活得有勁頭,我這心里比他們還高興呢。”這個淳樸的理發師,用樸實的話語和自己的行動在女兒心里種下了善與愛的種子。 16歲,潘淑芬決心跟著父親學理發,站姿、刀功、腕功,天天練習,樣樣精通。理發是辛苦活兒,經常一站就一整天,忙的時候要到半夜才能收工。傳統的理發還包括刮臉、掏耳朵,尤其刮臉,要先用熱毛巾捂臉,然后用軟刷子蘸上肥皂水涂抹在顧客的胡須處,眨眼之間,手中的剃刀在顧客的臉上游走幾下,胡茬便紛紛落下,接著剃刀在顧客耳后、鬢角、額頭、眉下等處轉了幾轉,整張臉龐的汗毛不見了,皮膚卻絲毫沒受損傷。傳統的刮臉是一種享受,卻也最考驗理發師的技術,現在的理發師大多不會這項技術,也不愿意接這樣受累不賺錢的活了,但潘淑芬的父親卻要求她學會這項手藝,堅持為顧客服務。 潘淑芬18歲的時候獨自撐起了店面。她學到了父親的全套理發技藝,更記住了父親的叮嚀:錢要掙,心更得向善,好事再小也要做。人活在世上,能幫到別人才是最大的快樂。 |
關鍵詞:潘淑芬,義務理發,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