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之力量 需要持續“接力”
雅安地震牽動萬千人心,震區民眾的淚水讓千里之外的人們隨之悸跳心慟。熱血涌動下,守望相助化為此時最強烈激情的音符。在政府啟動救援機制外,民間團體和志愿者也從全國各地涌入災區運來物資、展開營救;企業個人通過各種平臺第一時間捐款送物;無數市民涌向獻血點,血庫獻滿了,還有5000多人預約;更多的人時刻關注著災區傳來的只言片語,尋人、報平安、求救助,信息在一次次傳播中帶給災民新的希望…… 災難當前,迅疾的反應,自發的行動,無一不傳遞著仁愛的溫度,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凝聚著民族的力量。 然而,僅有這一時的激情與熱血恐怕還遠遠不夠。救災黃金期,急需的是專業救助和有序支援,此時僅憑一腔熱血盲目上前線獻愛心,有可能適得其反。但是,真正修復地震造成的創傷卻是歷時彌久的系統工程。在廣度上,修復重建牽涉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多重力量的支持與協助;在長度上,修復重建注定曠日持久,需要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奉獻。如果期望自己的善心仁愛確實能夠援助災區救助災民,對普通人而言,更應著眼長遠,將余力施展在更廣闊的領域。 比如災后建筑重建,社會力量的多方參與必不可少。在國家投入救災資金之外,捐助者的善款應該彌補缺失及時到位。規劃、設計、施工,各個方面都需要專業人士出謀劃策,保證工期的同時,還要秉持嚴格標準,以期未來可以抵抗更大強度的地震。當然,一切程序進行之時,媒體、志愿者等第三方監督更是不能缺席。只有各方力量的聚合,才有災區美好的明天。 比如,震后災區的經濟生活如何在廢墟上重整旗鼓,需要長久的扶持與重塑。企業除了捐款捐物,是否可以災后實地考察,因地制宜投資開發,為災區重建注入長足的經濟活力。普通人是否可以量力而為,選擇雅安為旅游目的地,重振當地的旅游產業,彌補災民遭受的經濟損失。 比如,疏導撫平災民心中的巨大創傷,只能依靠時間和救助的雙重慰藉。眼睜睜看著家人驟然逝去,家園瞬間坍塌,災民遭受的心中劇痛恐怕幾年時間也難以釋懷。在國家派駐專家進行心理干預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民間組織和志愿者投入其中,發揮所長,專注細節,以天長日久的關懷和靈活多變的形式,逐漸幫助災民走出心理陰影。 總之,災后救助繁復龐雜,方方面面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支持與接力。我們不能只是沉溺于望著屏幕上受災者的無助,眼中噙著淚光,一時熱血上涌,想憑借激情插翅飛到震區,挽救水泥板下奄奄一息的生命,親手將食物、帳篷遞到災民面前。而一旦媒體報道趨于平靜,自身的激情也隨之褪去,便將那些仍在渴盼救助的需求遺忘在腦后。如此感情用事,顯然于救災的長遠未來并無益處。 面對災難,除了一時悲天憫人的熱血,我們更需要克制激情抱持理智,思索自己真正可能奉獻的力量,來共同延續持久的救助重建工程。只有各展所長,各就其位,才能給予災區源源不斷地支持與幫助,才能盡早使得災區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燕趙都市報評論員集月音) |
關鍵詞:地震,雅安,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