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匯聚新動力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7日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要努力去實現2020年的目標,測算一下,這需要年均增長7%的速度,這不容易。但是,我們有有利的條件,有巨大的內需。關鍵在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并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這是新一屆國務院領導首次提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概念。筆者認為,這一概念包含了對既往經濟發展成就的肯定,對經濟結構不和諧因素的客觀估計,對經濟發展巨大潛力的自信,對深化改革、推動創新的決心和勇氣,是一個集合體。提出這一概念,既有利于保持我們發展的延續性,也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擔憂,為改革發展聚集更多的正能量。 中國經濟轉型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在“十五”計劃時期(2001年至2005年)甚至更早時就已經提出,但對轉型內涵的理解卻在不斷變化。到“十一五”規劃時期,提出了“又好又快”理念,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民生保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促使我們又一次深化了對內需驅動和創新驅動的認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入到新的階段。 而與此同時,對我國經濟轉型的誤讀也不少,諸如穩定增長不可持續,大規模投資不可持續,人口紅利已消失,國有企業應該徹底私有化,凱恩斯主義應當徹底拋棄等提法,并不少見。還有人提出把轉型“集中化處理”,暴風雨式的處理,休克式的處理;更有人把結構性、階段性問題說成全局性、道路性問題,提出讓經濟“爛到底”、“自由落體”,這樣就轉型了。這些主張,有的混淆原因和結果,有的割裂前后歷史,有的否定中國道路,是錯誤的。 改革開放是一個持續的進程,經濟轉型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承認既往經濟發展成就和已經做出的轉型努力,是虛無主義。而“中國經濟升級版”提法,則體現了前后歷史的延續,體現了改革開放“一棒接一棒”的本質,也彰顯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李總理在談到本屆政府的施政目標時,強調提出“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三項任務,并表示,實現三大任務需要有三大保障,即建設創新政府、建設廉潔政府、建設法治政府。筆者認為,三大任務之間、三大任務和三大保障之間,是互相聯系和統一的;也是對十八大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任務的具體落實。 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穩定增長很重要。“十二五”規劃期間經濟增速保持7%左右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為未來民生的改善、社會保障的完善最終都要靠社會財富來支持。 在結構調整上,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經過努力,2012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51.8%,內需拉動局面已經開啟。目前我國工業化程度與城市化率仍然處于明顯偏低的狀態,內需特別是服務消費、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城鎮化將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人口的城鎮化將激發強大的潛在內需。推動城鎮化,在需求端要增加投資、改善公共服務,同時也應改善經濟的供給方面。 十八大報告將“創新驅動”作為新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要把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通過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努力推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升級,逐步向高級產業轉變。 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就包括在發展中讓人民呼吸潔凈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包括編織起涵蓋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網;包括促進社會公正,實現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為人民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提高人民福祉的發展,才是升級的發展。 |
關鍵詞:李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