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您又來啦?”
“是啊是啊,我來轉轉。”
承德9月底的清晨,已經(jīng)寒意陣陣,室外氣象觀測場地內,氣象站的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王桂齡抬頭看了看現(xiàn)在的氣象塔樓,從兜里掏出一張黑白照片,他輕輕地舉起了老照片,仔細將照片里的舊雷達天線跟眼前的新雷達塔樓進行對比。
“咔嚓”一聲,跨越40年的時光定格在同一張照片里。
“我們氣象人永遠年輕!”王桂齡笑著說道。
王桂齡舉著老照片在新雷達塔樓前。受訪者供圖
“氣象觀測是我青春的開始”
古語有云:“天有不測風云”,作為一名氣象觀測員,風霜雨雪,云卷云舒,都是可測的。
1945年出生的王桂齡老人今年已經(jīng)79歲高齡了,1970年,他畢業(yè)于河北大學的數(shù)學專業(yè),懷著對氣象學的濃烈興趣,畢業(yè)后他又去北師大氣象學專業(yè)進修學習,26歲這年他如愿進入了承德市氣象局工作,成為了一名氣象觀測員。
觀測業(yè)務是王桂齡的青春開始,那是他永遠難忘的歲月。那時候,他的主要業(yè)務,是出門拿著筆和本,看云、看天和看雨,用觀測記錄簿記錄天空上的每一個“表情”,為日常天氣預報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成為“晴雨表”的記錄人。
年輕時期的王桂齡與舊雷達天線合影。受訪者供圖
工作枯燥,生活艱苦,但為了堅持工作,王桂齡就想各種辦法解決困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自來水,站上用水難,他們就用小驢車往山上拉。由于交通運輸不便,吃的菜也總是一半蔫、一半爛。攢了一年的探親假,趕上過年值班也休不上。
“我一參加工作,就當氣象觀測員,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改變過投身氣象的初衷。”王桂齡雖已79歲,但精神矍鑠,談起他奉獻一生的氣象事業(yè),依然充滿激情。
“夏天的野蚊子和冬天的軍大衣,一輩子也忘不了”
觀測站設在野外,環(huán)境比較開闊,四周沒有人家。野外觀測站條件非常艱苦,一個觀測場地,一個值班室,就是當時觀測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值班室里冬冷夏熱,只有一臺老式的風扇,桌上的玻璃板下壓著各種業(yè)務規(guī)定和發(fā)報規(guī)則,紙片兒泛著黃,觀測場里的氣象設備更是簡陋。除了環(huán)境的艱苦,對野外觀測員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來自心理的壓力。
“夜間觀測特別害怕,但是你再害怕也得觀測,不能漏測。”王桂齡說,“提起‘十二分’小心,每一秒的數(shù)據(jù)都非常重要。”
王桂齡在修理百葉箱。受訪者供圖
四季更迭,風雨雷電,要說什么令王桂齡印象最深刻,那就是:野蚊子和軍大衣。
出于氣象觀測的需要,氣象臺站一般都位于郊區(qū)海拔較高的地方,山上蛇蟲鼠蟻眾多,在工作任務最繁重的夏天,它們也不甘寂寞,紛紛出來“湊熱鬧”。
夏天的野蚊子太過“兇猛”,咬的人一身包又疼又癢好多天,厲害的還能潰爛流膿。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值班基本都穿著軍大衣,把能穿的衣服都裹上,也不敢開窗,一個班值下來,整個臉凍得發(fā)青,沒一點兒血色。
“有一次我光注意看紙上的日照跡線,走路的時候忽然覺得有點不對勁,低頭一看,一條那么長的蛇貼著我腳邊爬走,顏色還很鮮艷,我一個大男人當時硬生生嚇出了一身的冷汗。”王桂齡回憶起來還是心有余悸。
這些“驚嚇”對于觀測員來說都是家常便飯,在山上上班幾年,各類昆蟲小動物基本都見了個遍,講起它們來如數(shù)家珍。
“經(jīng)常做夢,觀測怎么給忘了,就驚醒了”
一支鉛筆、一沓自記紙、一臺電報機是老一輩氣象觀測員的“老三樣”。“抬頭望天”是他們做得最多的事情,觀云、測風、識雨,是他們不變的工作旋律。
遇到烈日當空或者狂風暴雨,大家都會躲在家里,氣象觀測員不僅要往室外跑,還得認真看“老天爺?shù)哪樕?rdquo;。
王桂齡在記錄數(shù)據(jù)。受訪者供圖
王桂齡說:“值班期間,二十四小時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錯過發(fā)報。”大家靠懷表掌握時間,腦子里時刻繃著一根弦。時間久了,多夢變成了觀測員的“職業(yè)病”,在夢里,冬日的大風和夏天的雷電常常是主角。
2020年4月1日,地面氣象觀測改革終于取得重大突破,實現(xiàn)了全面自動化。曾經(jīng)伴隨王桂齡很多年的玻璃溫度表、水銀氣壓表,以及很多儀器都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而精密智能的自動化儀器開啟了地面氣象觀測的新紀元。
“觀測業(yè)務伴隨我的青春歲月至中年,從每一個數(shù)據(jù)都依靠人工觀測,到如今實現(xiàn)全面自動化,回望二十多年的地面觀測工作及變革,仿佛跨越了一個時代。”王桂齡說道。
如今氣象觀測已經(jīng)實現(xiàn)全面自動化。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孫盼 攝
幾十年前,氣象人缺技術、缺設備,依舊刻苦鉆研,只為爭取突破。現(xiàn)如今,氣象人則追求更準確、更精細,只為及時預報,貼心服務。
如今,觀測員的雙手得到了解放,曾經(jīng)那些在電閃雷鳴、暴雨如注的天氣中,觀測員一手撐傘一手夾觀測簿沖向觀測場的情景,注定會定格在老一輩觀測員的記憶中。現(xiàn)在,業(yè)務人員端坐電腦屏幕前,點擊鼠標,萬千精密數(shù)據(jù)瞬間匯集,秒傳而出。
四季更替不停,無論天氣晴好,或是風霜雨雪,他們將繼續(xù)堅守在這片土地,續(xù)寫氣象人的初心和使命。
記者手記:
采訪期間,在王桂齡老人家中,至今還留著許多當年分析天氣預報時寫的手稿,幾十年過去了,那些紙張已經(jīng)發(fā)黃、變脆,但仍能清晰地看到當年那一筆一劃的印記,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完美主義”是一種別樣的浪漫。
那些圖紙,是與星月對話,是與風云共舞,是年復一年的堅守,是用時光書寫氣象人的奉獻與無悔。
總監(jiān)制:王悅路
監(jiān) 制:李 遙 賈 芳
策 劃:房淑婧 趙 鵬
統(tǒng) 籌:高琳哲 陳兆月 段永亮 林 墨
編 導:孫 盼
拍 攝:尹舟揚 孫 盼
后 期:孫 盼 尹舟揚
海 報:劉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