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家里的窗戶都不敢開。”“反正是廢水庫,也沒意識,就往里面倒。”“外面人來一次再也不想來,自己外出幾天回來都不適應。”......提起過去的唐河污水庫,附近的村民給了記者這樣的回答。
唐河污水庫位于安新縣西南部,庫尾距離白洋淀僅2.5公里,對白洋淀的水環境質量構成嚴重威脅。保護白洋淀生態功能和強化環境治理是雄安新區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基礎。作為雄安新區環境治理“一號工程”,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一階段工程將有效防控唐河污水庫對白洋淀水生態造成的環境風險,改善周邊區域生態環境。
唐河污水庫已超期使用了近40年。面對使用周期長、污染類型復雜、污染物不明確的污水庫,項目法人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組織各施工單位,運用成熟的技術手段和創新應用智慧管理系統,僅用43天,完成了7.5公里治污,對12.5萬噸固體廢物(含1萬噸疑似危險廢物)進行轉運與處置,這也是項目的特殊性所在。工程項目的背后,科學高效的項目管理方式是否能在雄安新區乃至全國進行復制和推廣?雄安媒體中心、人民雄安網記者走進唐河污水庫現場,走村串巷,采訪專家,探索治理背后的深層意義。
管理方式可復制:“智慧雄安”助力技術治理
唐河污水庫項目實施過程中使用創新應用智慧管理系統及管理方式,記者采訪了多名專家,他們均表示,這些智慧管理系統和管理方式可以在其他項目中進行復制和推廣。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在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建設綠色智慧新城等部分,提及“智慧”一詞不下十次。要求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城市,筑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如何將智慧思路和技術路線圖貫穿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全過程中?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工程項目就是構建“智慧雄安”“數字雄安”的一個樣板。
BIM技術、CIM平臺、區塊鏈技術、三維傾斜攝影模型、大數據、風險管控、數字化管理......當這些術語和治污項目結合后,唐河污水庫工程項目在管理方法上登上新臺階。
BIM與CIM系統。
三維傾斜攝影。
與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不同,此項目開發了唐河污水庫項目大數據系統、手機APP監管系統,構建了唐河污水庫三維傾斜攝影模型等,在每一輛運輸車上安裝GPS定位系統,詳細記錄運輸車輛、運輸人員信息,實行全過程監管。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管理通過BIM技術構建了現場施工內容,讓管理人員一目了然。
“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的治理經驗值得推廣,治理過程中的管理方式更應該推廣。”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程鋼認為,數字化、全透明、可監控、可追溯的管理模式在治理過程中尤為重要。“作為新區生態治理‘一號工程’,它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在雄安新區都具有示范意義。此項目是通過當地生態環境局的嚴格監管,再配合數字化監管系統,第三方項目監理和政府部門進行考核后完成的。”程鋼認為,“唐河污水庫項目在這個方面做得最到位,在生態環境治理方式中體現了‘雄安質量’和‘雄安模式’。”
智慧管理系統。
談起項目中具有創新的BIM技術時,參與了項目施工管理的永清環保公司原副總經理杜心有話說。“項目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建模技術,多角度、立體拍攝,運用BIM技術,對施工和管理全過程的把握和協調,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也是項目治理的一大亮點。”杜心表示,唐河污水庫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全方位、全鏈條的閉合式管理方法是能夠推廣的。“雄安將迎來大規模建設,其中的BIM技術我認為更適用于工程項目的設計和管理方面。”他對記者說到。
“施工項目中的風險管控是必不可少的。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在實施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對風險控制采取行動和監管,采用智慧、創新的管理方法,掌握全過程。”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唐河污水庫項目現場負責人楊偉表示,唐河污水庫項目歷時周期長,這樣做從被動轉為主動,可以防范風險和把握未來。
大數據應用。
綠色理念可推廣:危廢變資源監管有創新
污染周期長,污染物多、成分復雜,存在疑似爆炸物等是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項目治理的特殊所在。
“這個項目有它的特殊性。污水庫里有疑似爆炸物,排爆工作在整個項目中較為特殊。”楊偉表示,“項目同時又具有普遍性,施工過程中的監管方式是創新的,也是可移植,可推廣的。”
記者了解到,在施工過程中,現場探測挖掘出4000余枚疑似爆炸物,包括彈頭、引信、尾翼、傳爆管等。為確保施工安全,中國雄安集團強化施工管理,制訂了《疑似爆炸物探測與挖掘專項施工方案》,并組織國內權威專家就方案內容進行咨詢評審。同時,積極協調公安部門,指導施工單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長期從事日遺化學武器挖掘清理)將挖掘出的疑似爆炸物當日交由具備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并在公安部門備案。
危廢、固廢運走只是完成了一半工作,重要的是這些廢物如何變成資源,如何進行二次利用才是技術的關鍵所在。據了解,危廢、固廢可通過水泥窯焚燒,轉化為水泥材料中的一種成分。
“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處理這些危廢和固廢是很好的選擇。”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總指揮邵亮告訴記者,排爆工作完成后,疑似危廢、一般固廢要進行分類,通過專有包裝轉至裝有GPS定位系統的運輸車上,最終運輸至有資質的水泥廠,再通過密封設備運送至焚燒爐進行處置。邵亮表示,作為施工單位,要求每輛車在裝載前和運輸后都要過磅,確保每噸垃圾運輸到位,不在新區過夜。
在治污過程中使得廢物變資源,避免二次污染,是雄安新區環境治理“一號工程”實施過程踐行的綠色理念,也是未來新區建設時可復制和參考的技術手段之一。
未來新起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現在的唐河污水庫,煥然一新。按照未來規劃,這里將打造生態廊道和唐河郊野公園。昔日的垃圾污水庫不見了,種類多樣的花草盛開在這片區域內。
安新縣老河頭鎮西澇淀村是離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最近的村莊。傍晚,記者看到村民們紛紛來到這條“綠色長廊”,談天說地,走路遛彎。
唐河污水庫治理前后對比圖。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供圖
“自從這里變成我們村旁的花園后,大家的環保意識都增強了,之前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也都慢慢改過來了。”50歲的劉爭強笑著對記者說到,現在村子里每天都有垃圾車來收垃圾,原來在家里不敢出門,現在有了好去處。
“未來,這里或會成為標志性的景觀帶。”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白洋淀項目組技術負責人王洪杰認為,唐河污水庫所在區域具備生態景觀的基底條件,“污水庫的治理是新的起點和開始,接下來的生態修復工作和如何發揮這塊區域的綜合功能成為重點、亮點。
王洪杰設想,“人與自然如何協同共生是要考慮的問題。污水庫所在區域周邊有數十個村莊,未來會有一群人圍繞這塊區域生活,他們對生態環境是有需求的。”他認為,唐河污水庫改造好之后,它的生態旅游價值是極大的,旅游村、美麗小鎮都可以是未來周邊發展的方向,他提到,“這就是從小生態到大生態,從唐河污水庫的環境治理到雄安新區的環境治理,符合雄安新區生態建設的總體布局。”
唐河污水庫治理前后對比圖。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供圖
如今,雄安新區正在加快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一階段項目中的管理方式值得推廣和復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市民們可以看到一處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景觀帶呈現在唐河污水庫所在區域。在這背后,是雄安新區建設者運用“智慧雄安”管理體系,創造“雄安質量”,探索“雄安模式”所作出的努力。未來,新區的每一項工程都將會打造成樣板工程、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