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母語之文化篇 母語文化之美 被我們忽略了
母語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我們千年流淌的血脈。 作為中國人,我們的母語是文化中的珍品,漢語是來自大自然的語言,它帶有藝術的氣質(zhì)。 漢字是智慧的載體、道的載體。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可與我們的母語媲美。本報記者祁勝勇本報冀中版記者馮碩文/圖 母語之美,被我們忽略了 中國學子在德國的尷尬與《最后一課》 石家莊市民盛輝先生在德國留學,他對記者講過這樣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他就讀的是德國的一所著名的大學,所在的城市就是一座大學城,居民的文化素質(zhì)都很高。 剛到德國,盛輝的德語還不熟練,出去辦事,向路人問路,他發(fā)現(xiàn)這些大學的學子或者教授模樣的德國人都不搭理他,他心里很不快,這和他想象中彬彬有禮的德國人不是一個樣子。 后來有人告訴他,因為你說的是英語,雖然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能說一口熟練的英語,但是他們認為在德國的土地上,不與他們說德語,而與他們使用英語,是不尊重他們國家的文化,所以他們不愿意與你說話。 盛輝再與德國人打交道,先向?qū)Ψ奖福f自己是剛來的中國人,還不能熟練使用德語。結果,遇到的德國人都熱情、真誠地幫助他。 一位到過法國的人士說,在法國,更是這個樣子。這些老牌的歐洲國家都有著對母語的熱愛與自尊。 長期入選中學課本的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后一課》,了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shù)恼Z言”這句話的內(nèi)涵,懂得了“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打開監(jiān)獄的鑰匙。”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普法戰(zhàn)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中的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堂法語課,此后,他們將學習異國的語言———德語。小說,通過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的自敘,塑造了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不朽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tǒng)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一位學者在灤平調(diào)研時,曾遇到一位80多歲放羊的老漢,衣著土氣的老漢張口卻是好聽的普通話,很有文化的感覺,但老漢講,我沒有上過學,因為我小時候日本人在這里占著,上學就要學日語,所以我不去! |
關鍵詞:母語,文化,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