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鋼鐵糧倉:一座礦山的另種“吃光喝凈”
圖為鐵礦全景。翟羽佳攝
圖為工廠選礦車間。翟羽佳攝 中國礦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家華一直在思考:礦業開發如何不破壞環境?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如何和諧統一?今年4月,他在有關部門組織的綠色生態礦山建設現場觀摩活動中走進河北司家營鐵礦,感受到了一種震撼。 從“吃地”到造地,從礦坑遍地、廢石成山的礦區到綠意蔥蔥、一片生機的大花園……和此前抵達的參觀者、旅游者的一樣,地處古老灤河岸邊、遼代文峰塔下的河北鋼鐵集團礦業公司司家營鐵礦,顛覆了他對礦山企業的傳統印象。王家華表示,從司家營鐵礦看到了中國經濟文化再造的作用,看到礦業開發可以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甚至可以更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 司家營鐵礦床位于河北灤縣研山,早在1914年就已發現,但受選礦技術制約未能開發。新中國成立后,司家營成立了開發籌建處和試驗廠,在氧化礦選礦、礦山開采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論證。上世紀80年代初,司家營鐵礦開發被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務院2009出臺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和國土資源部出臺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均將“積極推進河北司家營等大型鐵礦資源開發”寫入規劃。2011年,一則“河北鋼鐵獲準建亞洲最大鐵礦山”消息引起業界震動,消息所指即司家營鐵礦。 事實上,作為亞洲最大的在產鐵礦山,司家營鐵礦已于2008年底建成投產。據河北鋼鐵集團礦業公司司家營鐵礦相關負責人李猛介紹,5年來,該礦累計生產鐵精粉1128.61萬噸,繳稅39.10億元,并因而成為河北省百強納稅企業。目前,該礦年采選礦石750萬噸,年產鐵精粉255萬噸。 日前,中新網記者曾進入司家營研山礦區,現場感受其巨大和精細。站在鐵礦觀景平臺上,眼前是挖開的巨型露天采坑,車輪比兩人還高的礦石運輸車在礦區有序穿梭。在選礦車間,正在運轉的磨機也是中國冶金礦山裝備最大的。 據介紹,司家營鐵礦是國內少有的大型整裝礦山,礦區已探明地質儲量達26.36億噸,深部尚有遠景儲量8億噸,利用傳統設備遠遠不能滿足礦山開發需要,為此該礦大膽選用國內外大型現代化裝備,比如在中國冶金礦山首家選用203m?液壓鏟、180噸和130噸電動輪礦車等。 李猛認為,選用大型裝備符合該礦“開礦報國,以礦興鋼”的開發理念。目前,國內鋼鐵業嚴重依賴國外鐵礦石資源,極低的原材料自給率嚴重影響了國內鋼鐵企業發展,該礦“有礦快開、大礦大開”,以最快的速度釋放了鐵精粉的產能。 此前,河北鋼鐵集團礦業公司董事長王洪仁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到“十二五”末,當該公司實現3500萬噸鐵精粉產能時,作為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特大型鋼鐵企業,該集團鐵礦石自給率將由現在的不到9%提高到40%以上。此舉將大大提高河北鋼鐵集團在外礦談判中的話語權,產業鏈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每個進入司家營鐵礦的人會發現,這里見不到巨大的廢石山和尾礦庫。眾所周知,一個產生“海量”礦石和鐵精粉的礦山,必須剝離山體表面的巖土,無論露天開采還是井下開采都會產生大量的廢石,加工鐵精粉同時會產生巨量的尾礦。傳統產鐵礦山一般要同步建設廢料臺和尾礦庫,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因而被稱為“吃地”的產業。那么,司家營鐵礦的剝巖土、廢石和尾礦跑到哪兒去了呢? 據李猛介紹,這些原本“吃地”的家伙,都被用于造地和回填,反而被“吃光喝凈”了。 李猛說,該礦表層覆蓋著40米厚的巖土,礦山開發需要剝離巖土總量達17億噸。根據原始規劃,該礦需要在選礦廠周邊平地上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僅占地就需要2萬畝,而灤縣又屬于土地資源短缺的地區。最終,該礦在國內首創利用采煤沉陷區建設尾礦庫,將礦山尾砂輸送至28公里以外的開灤南范各莊采煤沉陷區,使面積達1.76平方公里的塌陷坑將變成2640畝良田。 曹妃甸大港建設給該礦帶來又一個機遇。該礦還與鐵路部門和地方政府合作,將礦山剝離巖土通過司曹鐵路直接運往曹妃甸用于填海造地。未來數年的采礦剝離巖土,全部用于曹妃甸31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計劃。此舉減少了耕地占用,節省了征地款,還避免搬遷村民4500戶,節省建設資金6億元,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正是通過“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司家營鐵礦把“吃光喝凈”精神貫穿到各個環節。李猛舉例說,在選礦環節,傳統的反浮選工藝捕收劑作業環境是45℃,這就需要給礦漿加熱,每年消耗熱能達140萬吉焦,耗能占選礦成本的20%左右。該礦與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經過無數次試驗,成功研發常溫浮選藥劑,年節能達60萬吉焦,創效4000萬元。目前,該礦正與俄羅斯一家公司聯合研發微細粒復雜鐵礦高效回收關鍵技術,攻克微細粒級氧化礦回收難關。 不僅如此,該礦自有熱電廠除生產蒸汽為浮選供熱外,還利用余熱發電實施礦山集中供熱,年節約用煤20萬余噸,年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45噸,粉塵47噸。 即便是塵和廢渣,該礦也做到了綜合利用。他們將粉煤灰、粉塵等無償送給當地百姓的空心磚制造場,用于加工空心磚;還利用廢石生產建筑材料,每年生產各粒級石料60萬噸。為此,該礦榮獲2011年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特等獎。 “在選礦作業中要消耗大量水資源,處理每噸原礦需要水8到十幾噸不等。我們回收利用的水資源,有尾礦庫回水、露天采坑排水和井采疏干水等,甚至雨水也被收集起來利用。我們現在新水用量每噸原礦0.3m?,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達94.6%,這一指標在全國都屬于先進的。”李猛表示。 國土資源部啟動綠色礦山建設后,司家營鐵礦成為第一批簽約企業。2012年,該礦入選“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今年,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該礦“全國綠色礦山學習觀摩基地”稱號。該礦還是河北省國資委和旅游局聯合授予的首批“河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 李猛說,5年時間,司家營正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踐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才發生了“六大轉變”,即:由大量占地轉變為節地造地、由高耗超排轉變為節能減排、由粗放發展轉變為科學發展、由傳統工藝轉變為現代工藝、由經驗管理轉變為精細管理、由傳統設備轉變為現代化大型裝備。“十二五”期間,司家營鐵礦將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步伐,引領綠色礦業發展新方向。 在“全國綠色礦山學習觀摩基地”授牌儀式上,中國礦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家華表示,近年來,一些地方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需要警惕,但也不必大驚小怪。我們要警醒,因為經濟文化的表現形式應該充滿活力、可持續、和諧、公平正義的,要克服一些比較偏執的認識,比如礦業開發就是破壞環境、資源開發與環境無法和諧統一、保護環境只能是停止辦礦等。 河北鋼鐵集團副總經理、礦業公司董事長王洪仁一直在呼吁建設中國“鋼鐵糧倉”。他說,“在神州大地共逐‘中國夢’的主旋律下,國土資源人率先發出最強音。‘中國夢’的實現有賴于產業的振興,而產業的支撐是礦業,礦業的支撐是礦山。礦山企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踐行主體,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們將以此次現場觀摩會為契機,高起點謀劃,高品質打造,高效率推進,力爭在綠色礦山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最大化地釋放出我們河北鋼鐵礦業人的正能量。” |
關鍵詞:礦山,鋼鐵,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