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紡織駛入網絡快車道 籌建專業網絡平臺
中國紡織基地縣、中國毛毯之鄉的美譽,使高陽紡織家喻戶曉。 而如今,傳統的紡織產業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化使紡織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也使高陽駛入新的發展快車道。 傳統特色產業“觸電”,高陽紡織網上結碩果 高陽縣六陽紡織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韓玉龍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企業網站,看留言里的求購信息,并通過網絡和客戶就產品規格、花色進行交流。 六陽紡織是一家以國際貿易出口為主的紡織企業,兩年前,看到電子商務迅猛擴張勢頭后,該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電子商務平臺,不僅可以足不出戶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產品利潤。 “兩年前做出口業務,全是給外貿公司做訂單,我們就像是外貿公司的生產車間,生產的產品賣不上高價。”韓玉龍說,“現在可不受這窩囊氣了。” 如今,六陽紡織直接通過網絡連接客戶,不僅產品可以收獲較好的利潤,客戶也成為了自己的資源,公司也由此從“為別人做衣裳”轉變成“為自己做衣裳”。 高陽另一家紡織企業三利公司總經理韓丹則另有一番體會。他介紹說:“我們剛剛接觸電子商務的時候,總是轉不過彎來,覺得不如傳統銷售渠道直接。但是通過在京東商城等幾家大型網絡平臺上進行嘗試,網絡營銷業績一路攀升,現在已經從一開始的每月幾千元上升到了30多萬元。” 而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在建立公司官方網站和推出微博營銷業務的同時,與淘寶網達成合作,目前天貓永亮家紡旗艦店活動日銷售額就達到25萬余元,去年的網絡年銷售額占公司總銷售額的比重高達30%。 在高陽紡織產業“觸電”大潮中,像六陽、三利、永亮這樣依托電子商務實現快速發展的紡織企業越來越多,他們通過阿里巴巴網、京東商城、中國毛巾網、中國家紡網等網絡平臺,宣傳企業和產品,進行網上貿易。今年上半年,高陽縣紡織品網上成交額達4.5億元。 政府“造船”,籌建專業網絡平臺;企業“出海”,提升品牌影響力 電子商務在紡織企業迅速普及的同時,許多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該縣經過實地調查發現,很多紡織企業雖然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真正發揮作用的卻不多。主要原因大致可歸結為三類:一是企業在原來的營銷模式下都有一定的客戶關系積累,一些企業滿足于現在的生產能力和客戶需求,認為沒必要在網絡營銷中投入過多力量;二是建起網站不用,有的企業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去之后,網站基本屬于閑置狀態,不再更新和維護;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高陽紡織企業大部分是從家庭作坊式生產發展起來的,規模小,資產薄,有的企業甚至還停留在“夫妻店”、“父子廠”、“家屬幫”的經營模式,沒有專門的網絡管理人員。 作為已有400多年歷史的紡織大縣,在信息化飛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走得更遠? 高陽縣有關部門把目光瞄上了沿海經濟發達的前沿陣地,多次帶領企業家、專家前往浙江、江蘇等地學習考察電子商務。最后高陽縣決定,與領先的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合作,為企業搭船出海。 2008年9月,高陽紡織商貿城管委會與中國家紡網合作建立中國毛巾網,成功搭建網絡交易平臺,構建起一座網上商貿城。同時,舉辦“紡織產業質量提升品牌創新座談會”,對全縣100余家規模企業的負責人進行電子商務貿易培訓。目前該縣在中國毛巾網注冊的企業會員已有700多家。 “在搭建網絡銷售平臺初期,政府對加入網絡的每家企業補貼1000塊錢,引導企業把自己的平臺先建立起來。現在網上銷售額越來越大,高陽紡織營銷模式正從傳統的市場銷售向網絡銷售轉變。”高陽縣紡織商貿城管委會主任臧哲輝說。 據介紹,中國毛巾網下一步將成為網上的高陽紡織商貿城,只要點開中國毛巾網,就可以找到高陽1000多家紡織業商戶,查看各類產品和企業的各方面資料。 信息化倒逼產業升級,紡織業技術改造掀起高潮 信息化為高陽紡織產業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新的市場形勢也“倒逼”紡織企業不斷升級。 2011年,永亮公司率先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意大利意達公司的劍桿織機和法國史陶比爾提花織機,一度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不創新不升級,就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和客戶的要求。”永亮公司電子商務部總監段惠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不僅改善了毛巾的生產工藝,毛巾的品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據了解,僅去年一年,高陽縣就有2000余臺新技術設備投入生產,高陽紡織業技術改造也掀起了高潮。現在,創新工藝和新型材料的使用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處處皆是,高陽目前的紡織類產品中,使用竹纖維、木纖維、大豆纖維和超細纖維系列新型材料的產品基本上占到總產量的30%,而使用新設備生產的新產品約占到整個產量的40%。 高陽縣有關部門還與中國紡織科學院達成共識,依靠其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共同建設“高陽縣紡織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這一科技服務平臺,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 |
關鍵詞:紡織,網絡,高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