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登記制”,靠譜不靠譜[圖]
高校通過“戀愛登記制”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監護,此舉一出,既贏得了掌聲,也引來非議——— 婚姻需要登記,這是常識;戀愛也需要登記,這是新鮮事。 3月25日,武漢《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漢口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日前推行“戀愛登記制”。經過一周時間統計調查,該學院共整理出一份1300余人的戀愛登記表,其中有493人是自愿登記。登記造冊完成后,老師將對該院戀愛的學生進行摸底,并充當戀愛學生的“愛情顧問”,調解情侶爭吵,開導分手戀人,防止失戀者做出極端的舉動。 據該校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羅愛國介紹,“戀愛登記制”登記的信息包括戀愛學生姓名、性別、聯系方式、戀愛時長、對象基本情況、最近雙方是否存在矛盾等。他認為,對于剛剛結束高中生活的少男少女們而言,很多人對愛情一知半解,缺乏責任感和自控能力,“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接受更多健康向上的愛情教育引導,校園‘愛情’就會健康成長。” “戀愛登記制”鋪開后,有人叫好,有人質疑侵犯個人隱私。校方回應稱,絕不透露學生戀愛信息。 力挺:“戀愛登記制”是善意的呵護 在許多網友看來,推行“戀愛登記制”,無論如何出發點是好的,至少其中透出來的,是學校對學生負責、對成長負責、對教育負責的態度和善意。 廣州《信息時報》報道,有高校輔導員認為,這項政策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政策善意必須得到肯定。從形式上看,是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條“情感紐帶”,讓老師為象牙塔里的愛情保駕護航;從內容上看,戀愛實名制的內容延伸至培養學生戀愛觀、情感糾紛處理以及性教育等方面,這種對大學生戀愛進行全面引導的做法,不但及時,也確有必要。 東南網網友魏青認為,放任學生自由戀愛而不加以引導、監護,雖省時、省力還不會受到非議,但從對大學生教育負責的角度而言,這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如今的大學,普遍存在著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培養,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由此而言,“戀愛登記制”是從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發展到知識與心理健康發展并重的一大轉變,是我國大學教育的一大進步。 拍磚:善意不是干涉隱私的“通行證” “戀愛登記制”是對學生負責的措施?多數網友對此并不買賬。 人民網日前推出網絡調查:《某高校推行“戀愛登記制”,您咋看?》結果顯示,僅有28.5%的網友選擇“支持,校方善意值得肯定”;47.6%的網友選擇“反對,校方侵犯個人私權”;21.8%的網友選擇“淡定”看待。此外,還有2%的網友選擇了“其他看法,我有話說”。 《錢江晚報》刊發題為《“戀愛登記制”不是個好制度》的時評稱,“戀愛登記制”引發爭議的有兩點,一是這樣做到底有無必要?二是這樣的登記制度是否有侵犯隱私之嫌?前者是合理性問題,后者關乎合法性。 對此,有網友認為,愛情是私密的行為,大學生談戀愛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成年人的感情糾葛,需要靠“登記制”來拯救嗎?一者,所謂“自愿登記”,很可能只是“被自愿”的校方說辭而已;二者,這樣的登記,究竟有什么意義呢?據說“平均一名老師負責8對情侶”——— 16個人的感情問題,情感專家估計也招架不住,高校莫非要“改行轉業”了? 而在《“戀愛登記制”不是個好制度》一文作者舒中勝看來,隱私當受保護,這是有法律依據的,而“戀愛登記制”是沒有法理依據的。如果學校以為自己是權力的化身,對學生的隱私橫加干涉,并且迫使其服從,就是違背當事人的意志,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 建議:“戀愛登記制”不如“戀愛咨詢室” 婚姻不能包辦,戀愛不能包管———正如網友漆祥毅所言,“愛情保鏢”是高校的角色錯位。如果在大學里,學生還是被“抱著走”、“推著走”,連談戀愛也需要“愛情保鏢”保駕護航,那我們的教育豈不徹底陷入“缺乏自治自律———教育管控———不能自治自律”的惡性循環之中? 應該說,大學生對談戀愛和婚姻也想有一些了解,也想知道一些“愛”的方法。據報道,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今年首次開設的《愛情與婚姻》選修課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捧。80個名額的課程,卻引來近千名學生爭選。大學如果多做些這方面的工作,才是真正的關愛學生,而設立“戀愛登記制”,則難逃惰政之嫌。 有教育專家建議,校規制定要摸準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教育層次的受教育者心態,更多從他們的角度和立場出發,校規表述上應該少一些“禁止”、“不準”、“不許”,多一些“建議”、“提倡”、“允許”;內容上應該少一些教條、告誡、處罰,多一些理解、關心、寬容。對于高校而言,實施“戀愛登記制”,其實還不如設立“戀愛咨詢室”,當大學生有戀愛問題之后,可以去咨詢,去尋求幫助,如此,既避免了讓學生覺得有“被監視”的感覺,又能夠切實幫助學生。 |
關鍵詞:戀愛登記,靠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