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交融互促 共賞“世遺”之美
——解碼“雙世界遺產”城市述評·旅游篇
洼淀連綿,蘆葦成片,泛舟徜徉于濕地蘆葦淀中,觀飛鳥翔集,享生態美景;非遺薈萃,文創紛呈,走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看活態傳承,品非遺之美……
國慶假期,滄州“雙世界遺產”城市文旅新貌盡展無遺,濕地天藍水秀的生態美景、運河兩岸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令廣大市民、游客流連忘返。隨著首屆“中國大運河旅游歡樂季”暨秋游河北的盛大啟帷,滄州這座“雙世界遺產”城市正敞開熱情的懷抱,迎接八方來客。
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正是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的落腳點。成為“雙世界遺產”城市,既為我市整合各類旅游資源、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滄州段與南大港濕地共同打造世界遺產片區及京津冀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帶來重大機遇,更為滄州展示自身自然與人文獨特魅力打造了一張靚麗的文旅“新名片”。
不負新機遇,守好“金招牌”。我市充分把握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這一契機,依托南大港獨特的濕地自然資源,努力塑造具有南大港特色的“大洼文化”品牌;把生態觀光、科普教育、康養度假作為文旅發展的核心戰略,科學打造觀鳥研學、濕地觀光、濕地康養度假等生態旅游產品,積極推進區域文旅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將濕地周邊建設成以服務業為支撐的綜合經濟發展區。
濕地民俗演出、鳥類放飛表演、畫舫游船體驗……從茫茫洼淀到親水樂園,如今的南大港濕地,多元化的文旅項目不僅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極大提升了游玩的互動性、趣味性,使文化旅游消費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濕地生態風光如畫,運河文韻悠遠綿長。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蜿蜒迤邐穿城而過,為滄州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與水有關”的文化遺產。為推動這些“文化富礦”轉化為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近年來,我市突出運河優勢,發揮特色亮點,營造旅游場景,一條以大運河為主軸的精彩旅游廊道正加速延伸開來。
——2022年9月1日,中心城區13.7公里大運河實現50年來首次旅游通航,讓“一船明月過滄州”的盛景再現。今年7月,滄州大運河中心城區段水上公交正式開通,將百獅園、清風樓等“文化地標”有機串聯,為廣大游客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游覽體驗。
——完成園博園、滄州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南川老街等項目建設,引入餐飲娛樂等商業業態,組織系列文化展演活動,打造城市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助力滄州在今年“五一”假期躋身全國受游客追捧的20個小眾旅游目的地城市第六位。
——加快推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建設,建成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以體感互動、沉浸式體驗、傳承人現場表演等活態展示形式,全方位展示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的1022項代表性非遺項目,為廣大市民、游客近距離了解非遺、體驗非遺打開了一扇“全景式”窗口。
——謀劃運河精品旅游線路,推出大運河非遺旅游精品線路、“春游滄州”精品旅游線路、紅色研學精品旅游線路等,其中,“運河古郡、文武滄州多彩非遺之旅”入選全國20條非遺特色旅游線路。著力開發鄉村休閑游,滄縣捷地分洪設施景區獲評國家水利風景區,滄縣紙房頭鎮大白洋橋村獲評河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千川匯海闊,風正好揚帆。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向更深度的旅居體驗轉變,滄州將深入挖掘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多重價值,持續擦亮“雙世界遺產”城市的文旅“金名片”,助力世界遺產“熱”起來、文化旅游“火”起來,推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記者 于海濤 本報通訊員 陳墨白 張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