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杭州大會展中心8號館的產業活動區,一場名為“文化出海大家談”的圓桌對話正在進行。這是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舉辦的活動之一。6位對話嘉賓中,董良是唯一的河北人。他是滄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梳子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手上的這款鎮海吼按摩梳,設計靈感來自滄州鐵獅子,是我們銷量最好的一款,一年能賣1萬多套。”與嘉賓對話間,董良從身旁拿起一個方形禮品盒。這款按摩梳的外包裝上,威武的鐵獅子采用了卡通動漫的造型,正迎著海浪怒吼。
董良經營的“京梳子”,傳承了祖上數百年的手藝。
他的家鄉滄州青縣位于京杭大運河沿線,是北方重要的紅木古典家具生產基地。青縣紅木文化歷經600余年無斷代傳承,產生了中國古典家具三大作工之一的“京作”工藝。
董良的梳子工坊,就在青縣。在那里,按摩梳、嵌銀梳、婚禮梳、十二生肖屬相梳……各類木梳應有盡有。“鎮海吼”“母恩”“鳳求凰”……每款梳子后面都有一個文化故事,展現著中國文化底蘊。“因為采用京作工藝,加上京杭大運河文化,所以我給它取名‘京梳子’。”董良說。
這次到杭州參加數貿會,董良對“國潮秘境”老字號國潮數字展印象深刻。在這一展區,老字號通過數字化手段,向全球觀眾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化的融合。
董良說,他們的梳子開始用AI軟件進行輔助設計,在傳統木梳制作技藝基礎上,還加入了榫卯、雕刻、大漆、螺鈿鑲嵌等技法,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文化出海是今年數貿會參會嘉賓熱議的一個話題。“京梳子”代表的非遺文化,如何“出海”?
“首先,要生活化,賦予非遺產品新的生命力。”董良說,這兩年“博物館熱”在持續升溫,他們會參照一些博物館的文化符號,設計成各式各樣的梳子,讓沉睡在博物館中的物件“活”起來,走入尋常百姓家。
另外,非遺也要數字化。目前,“京梳子”擁有200多項專利和版權。董良認為,通過將非遺技藝、傳承譜系等信息上鏈,形成可信數字版權證書,不僅能更好地保護非遺傳承人權益,還能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河北日報記者 李巍)